王松泉语文智育观探析

2009-12-15 09:10曹颖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智育语感言语

曹颖群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智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核心和本质。这段话,是王松泉先生语文智育观的典型表述,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语文智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并以后者为最高目标;

第二,语文智育的主要内容是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并借此达到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目的。纵观王松泉先生千万余言著述,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他很早就建立起来的并坚持始终的语文智育观,当然实际内容还要丰富得多。下面分六个方面一一解读。

一、语文智育的载体:“语言”“言语”

语文的本质一直是个争议丛生的话题,但这样的争议在王松泉先生的论著中开始“尘埃落定”:语文,就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是语言规则及其运用这一规则进行口头和书面言语活动并形成言语作品的过程的总和。它可以表述为如下“公式”或图示:

在此基础上,王松泉先生也顺带解决了另一个争议丛生的问题,即语文性质的问题。他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言语,那么语文的性质就当由语言和言语的性质来决定:“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言语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语文正是语言工具性与言语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论断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念高度吻合。这样的论断一经问世,即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他的论文《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一经《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刊出,立即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现在,王松泉先生的语文观及语文性质观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本源问题,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也便水落石出:掌握“语言”、发展“言语”。换言之,语文智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语言”和“言语”是语文智育实施的两大主要载体。那么,“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哪个重要?我的回答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言语更重要。”王松泉先生关于语文智育的另一重要观点由此诞生:语言教学为言语训练服务。所以,掌握“语言”是语文智育的基础,发展“言语”才是语文智育的主要和最高目标。

二、语文智育的基础:掌握“语言”

什么是语言?掌握“语言”在语文智育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构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是由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只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套为社会所认可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言语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掌握“语言”是语文智育的基础。此处的“语言”统指语文基础知识。对于“语言”在语文智育中的基础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松泉先生就提出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一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贯穿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无一不是对于语言的运用,必然要涉及到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学等知识”的观点,并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型的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出“在当今以发展智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的时候,决不应该放松语文知识的教学,相反,倒是要努力加强和改进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师生须掌握知识和知识教学这两个序列。为了有效保证教学的良好效果,他还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体系加以划分并辅以图示的方式呈现,赋予“语言”教学以科学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与此同时,他还响应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提出“精要、好懂、有用”当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三大原则,“理解、运用、能动”则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三个发展层次。这样高屋建瓴的认识,在语文教育尚处艰难改革的当时实属不易!在今天看来依然准确、不乏深意!

十多年之后,王松泉先生依旧坚持着他的“语言基础观”:一个人要提高言语能力,就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一系列的语言知识:“逻辑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语法解决言语通不通的问题,修辞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同时还对“语言教学”作了必要的时代性的补充:“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学,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言语训练,它不求系统和完整,因而决不能本末倒置地忽视言语训练而将语言知识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简言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是“必要而实用的语言知识”,是有助于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语文基础知识,它的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起点和终点。

三、语文智育的高标:发展“言语”

什么是言语?发展“言语”在语文智育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言语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例如讲话、议论、写作等等,是一种个人行为。王松泉先生认为,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才能不断发展;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发展“言语”是语文智育的主要和最高目标。王松泉先生指出,“语言”只是作为桥梁和纽带存在,是为言语训练服务的,“言语训练”才是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他说:“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专门或主要地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以言语训练为己任。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学习母语的,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及其语法规则,然后再进行言语活动。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言语训练这个中心,绝不能一味地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忽视了言语训练,也不应让语言知识教学代替了言语训练。”就在共和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王松泉先生还就此著文重申他一贯的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简言之,就是“言语文化”——让我们的民族后代通过学习渗透语言知识的言语,成为一个具有语文素养的“文化”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松泉先生严肃地批评了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把考试重心放在语言知识上的错误导向,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提出“语文考试应当以言语能力的形成为标尺,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但要考查学生言语活动中必备的语言知识,更要考查学生的言语水平,而不能单纯地、孤立地考查语言知识。”“语文考试只有真正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言语能力,即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松泉先生认为语文智育中言语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语文智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习如何运用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所以它“需要立足于言语形式,按言语形式的学习来排列学习进程,让学生在领会言语作品内容的同时,把握这些言语作品的形式”。“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所以,语文智育的最高目标不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在学生对言语内容的熟练记诵,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言语形式”的能力。

此外,王松泉先生还对“言语”本身进行了区分,认为言语有科学(逻辑)言语和艺术(文学)言语之分。在语文智育中,两种言语应当兼顾。但两种言语的特点不同,言语表达的方式也各异。为了更好地发展不同言语的表达能力,就要教给学生不同言语、不同语体、不同文体的语言知识使之为不同的言语训练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不同言语、不同语体、不同文体的区别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

四、语文智育的核心:形成“素养”

2003年,王松泉先生在一篇题为《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的文章中首次旗帜鲜明地亮出他的观点:语文学科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时隔五年后的2008年,他在《正确处理语文素养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一文中再次重申了该观点,确认了“素养”乃语文智育的关键词、核心要素。

语文学科智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并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它是“语文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统一,它指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正确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人格,并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等。”

语文素养的概念在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呈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新课标中,语文素养是融合在其所讲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中的。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王松泉先生的“语文素养”论是对新课标素养论的具体细化:

1.“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对应于“知识和能力”。

2.“热爱、正确使用、自觉维护、具有、并有”和“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等对应于“过程和方法”。

3.“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正确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人格”对应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显然,语文素养的概念要比此前的“双基”提法更科学,内涵也更丰富。它不仅包含基础的语言知识和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包括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正确的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纯正的审美情趣,从而较大程度地提升了语文智育的品质:育人、立人,表现出对学习主体最大的人文关怀。

五、语文智育的手段:“语感”训练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和追求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以语感训练为出发点,通过与思维训练的结合,培养起学生优良的语感。”这样的观点,得到很多研究者的支持。大家普遍认同,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前提条件,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的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也以良好的语感能力为标志。

语文智育的主要手段就是语感训练。语感作为把握言语的一种特殊能力,具有直觉性、想象性、情感性等显著特征。鉴于语感的这些特征,王松泉先生认为,语文智育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联系生活,获取语感。生活经验是语感的活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经验,也就难以获取具体的语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与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以获得深切的语感。

2.诵读揣摩,形成语感。教师要使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叶圣陶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通过这样的诵读揣摩,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就得到增长。

3.强化训练,锻炼语感。语感作为一种高级的语言修养,只有在严格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训练时可辅以思维训练,在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中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提高语感能力。

4.掌握规律,强化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

六、语文智育的原则:五大“关系”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文教学原则。正确认识语文教育教学原则的内涵是把握语文教学原则的首要任务。王松泉先生认为,从事语文教学“不但要遵循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普遍性原则,更要遵循各门课程必须共同遵循的一般教学原则,尤其要遵循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特殊原则”。可见,语文智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学科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各种辩证关系,尤其是下面这“五大关系”。

1.言语-语言-言语。在语文智育中,言语训练是重点,语言教学为言语训练服务,切不可本末倒置。掌握语言是语文智育的基础,发展言语才是语文智育的最高目标。所以,语文智育从言语开始,借助必要的语言知识进一步提高言语能力和水平。

2.形式-内容-形式。如上所述,在语文智育中,言语形式的学习比言语内容的学习更重要。因为语文智育的目的就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所以,语文智育从形式开始,借助对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言语形式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3.语感-思维-语感。语感是衡量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语文智育中,思维和语感的发展都很重要,但以语感培养为终鹄。这是因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科共同的任务,而语感培养是语文智育特殊的任务。所以,语文智育必须以语感为出发点,借助思维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4.生活-课堂-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课堂与生活应是紧密联系,交融一体,相互生成的关系。在语文智育中,课堂言语学习与生活言语实践都重要,但后者更重要。所以,语文智育须从生活言语出发,借助课堂言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生活言语的能力和水平。

5.学法-教法-学法。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教法和学法同属教学的最重要环节。王松泉先生认为,教学是学法的向导,学法则是教法的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追求“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所以在语文智育中,应把学法指导作为重点,以研究学法为突破口,按学法要求改进教法,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法,抵达“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高境。对此,王松泉先生早在1992年就著有《简明学习方法词典》一书,枚举学习方法两千余种。

综上所述,王松泉先生的语文智育观解决了语文教育中许多我们以往没有解决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语文智育的载体、基础、目标、核心、手段和原则六大方面还原了语文智育的本真,解读了语文智育的必然规律,使语文智育的目标从此清晰,内容从此明确,方法从此科学。这样的智育观对于廓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意义不言而喻。世易时移,真理不移,我们相信王松泉先生的语文智育观经得起任何时代的考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智育语感言语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