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2009-12-11 09:33楼小明
商情 2009年2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过程构建

楼小明

[摘要]本文从项目课程的基本含义出发,详细阐述了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提到了在培养地方特色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了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课程的基本思路与对策,通过实践与汇总,最终形成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项目课程体系。

[关键词]项目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构建

典型工作任务下项目课程开发的研究,较早源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引进这种课程模式,在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工科专业中起步较早,但都处在探索研究之中。高职教育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项目课程重要而富有特色之处是在于其突出结果论,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这个产品既可以理解为制作的一个物品、一个故障、或者一项服务。依据项目课程的理论,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

一、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1.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专业课程方案的形成,必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典型工作任务下的专业实训课程,是以职业任务和行为导向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学习课题单元,是对完成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和系统的能力准备。作为高职院校以培养地方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所设置的课程方案必将以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为课程目标基础,依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参照其工作过程,通过课业设计,形成体现以地方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核心能力的优化课程。

2.专业主干项目课程的形成与实施,必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必然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按照工作逻辑,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项目课程标准的形成,体现的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研究形成计算机应用专业主干项目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项目课程的形成与实施,对专业教师形成了重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实践中,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3.课程方案的实施,为高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提供范例。

首先通过研究,确定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一条培养金华地区乃至我省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大力发展我省信息技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其次,通过对计算应用人才其岗位需求的分析,构建出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体系,对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全新的理念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形成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性价值,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实践,结合社会需求提供理论研究。再次,通过研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有着重要价值。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

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开展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的主要问题:一是从事一线的计算机组装与网络构建或企业应用软件管理与维护工作时的基本素质不高,表现在刚工作时的能力与较新员工比较有一定的差距。二是从事企业材料组织工作及营销的毕业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业务洽谈技巧欠缺、不能准确地理解客户意图。三是从事企业IT方案策划及实施的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策划组织项目实施的能力欠缺,统筹创作的空间有限,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通过专业调研发现其中的几个要点:对于加强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操作项目教学来完成;对于加强团队精神可以通过以团队方式完成实训项目来加以改善;对于加强综合性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专业综合课程里面开展项目教学来解决;而上述的几种解决策略,与进行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思想是相当符合的。

通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总结,汇总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计算机软硬件管理与维护能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与应用能力;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程序编写与测试能力;ERP实施与维护能力;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等。结合金华本地的特色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出了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能力包括三大部分:企业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企业应用软件及商务系统的维护能力。

2.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融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教师积极开展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等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把企业成熟案例引入课堂,把书本的理论要点融入案例,强调实践教学,通过上机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与实践订单人才培养。该专业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即在二年级学生中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组成订单班级,三年级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流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企业互派师资,校内校外交替进行,学生在毕业前三个月正式上岗。迄今为止,该专业有四个订单班级,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养《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软件编码》订单班、与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软件测试与维护》订单班、与浙江搜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培养《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订单班、与金华利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电子商务技术与运营》订单班,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就业和实习,受到了企业高度评价。此外,编写课程大纲时充分融入职业资格鉴定要素,做到课证合一。该专业作为金华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IT类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浙江省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委托鉴定点、Linux高校推进联盟金华分支机构,开发了职业技能鉴定与题库,开展了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区域安防、计算机维修与调试、网络管理等职业资格认证。历年来,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达98%以上,其中获得高级证书达到55%以上。

三、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坚持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立足金华、面向浙江,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为突破口,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统。我校计算机专业群采用的是“3+X”人才培养模式,即用“语言模块+数据库模块+WEB模块”3个模块垒实职业基本能力,通过突出强化职业核心能力“X”;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企业信息化实施为平台,重点培养企业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及维护能力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并采用“订单培养”、“厂商认证”、“项目实战”等多元化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校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着重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管理员作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通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从职业分析入手,用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现代职业活动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收集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汇总如图中圆角矩形框的内容所示。

根据专业的人才调研需求,适当调整了专业的课程模块,弱化了语言模块,增加了多媒体应用模块,结合区域性的岗位需求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汇集,得出了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四、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统开发有它一定的操作步骤,通常会按照从组建专家批导委员会、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项目课程的步骤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与调研,只有经过大量的调研,经过多轮次的实践,才有可能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做得更加符合社会与企业的需要。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现有项目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实践,也仍然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2]高林,鲍洁.高职课改“三重门”[J].教育与职业,2008,(3).

[3]鲍洁.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框架体系[J].职教通讯,2007,(2).

[4]史国柱.江苏省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9,9.

[5]孙湧等.高职院校IT类专业内涵定位研究与实践[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过程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