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颜涛 鲍金玲
在牡丹江市第四中学召开的《坚持双主互动理念,创新校本教研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现场会上,鲍金玲老师上的《燃烧和灭火》一课为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下面是鲍老师的教学纪实以及我们对本节课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魔术吗?下面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我需要一个助手,谁来?
(先用一条手帕蘸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拿出手帕,学生协助展开并夹住点火)
师:猜想一下大火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烧成灰烬。
(点评:增设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用“魔术”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大火过后,手帕完好无损,学生发出惊异的叫声)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在这团魔术之火的引领下一起踏上“燃烧和灭火”的探究之旅吧。
板书:燃烧和灭火
师:几十万年前,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生:取暖
生:烧饭
师:能燃烧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可燃物。
下面由教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将粉笔、石子、小木条放在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小木条燃烧,粉笔、石子不燃烧。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是不是有了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呢?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凡是可燃物都有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比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演示放在铜片上(铜片放在盛热水烧杯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情况。]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白磷先燃烧,红磷没有燃烧。
生:白磷的着火点低先燃烧,热水的温度低于100℃,因此红磷没有燃烧。
板书: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外面要罩一个大烧杯?水槽中的水起什么作用?
生:因为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粉末逸散到空气中会使人中毒。水槽中的水可以与五氧化二磷反应。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教材中只有在通风厨中进行的实验做了修改。
师:是不是有了可燃物并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
(教师演示放入热水中的白磷和热水中被通入氧气的白磷燃烧情况)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燃烧还需要氧气。
板书: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
三个条件只需满足一个还是同时具备?
生: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师:做了三个有关燃烧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非常好!你能不能归纳出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
生:发光,放热。
生:和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
师:到底什么是燃烧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
生: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点评:推导燃烧的三个条件采用连环设问、层层推进法。以问题为台阶,步步推进,使学生很容易拾阶而上,达到预期效果。)
师:现在我们进行魔术揭秘。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魔术中的小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
生:可能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生:可能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生:可能生成的水蒸气降低了温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有道理。原来,玻璃杯中盛的是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它很快地燃烧了,而且酒精的沸点只有78℃,水的沸点是100℃,所以,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另外,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手帕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燃点,因此手帕完好无损。也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火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么如何灭火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并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实验,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学生实验开始,有摇的、有用镊子夹的、有用嘴吹的、有用水浇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的。)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能来总结一下,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生:消除燃烧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点评:增设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多种方法”,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可信,说服力强,使学生印象深刻,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灭火实例,原理是什么?
生: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生:做实验时,酒精灯倒了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生: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
师:为什么?
生:油的密度小浮在水的上面,水沸腾会使液滴飞溅而伤人。
师:很好,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种特殊的灭火方法。金属镁、钠等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只能用砂土盖灭。扑灭油井大火的方法有:1.利用爆炸消耗和驱赶燃区的空气,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2.用液态氮(沸点-196℃)既可降温又可驱赶燃区内的空气。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猜想一下,如果扣上一个大烧杯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甲: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
生: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生:同时熄灭。
(教师扣烧杯,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学生发出惊疑声)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由此你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际的判断有差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点评:“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的熄灭”,既紧扣教学环节的主题,又与生活实践相关,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燃烧与灭火》整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首先通过烧不坏的手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燃烧的概念。通过如何将燃着的木条熄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灭火的原理。再联系生活实际如何在火灾中逃生环节中,引入了罩在大烧杯里高低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从真实的实验中去体验,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与重组,无论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上都对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处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增强了探究实验的实效性,为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