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几种结尾方式

2009-12-08 08:36郭黎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师

郭黎明

好的结尾既可以起到概括总结、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产生“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 总结归纳式。这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式,即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本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概括,既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整体的疏理,又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使他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当然,总结归纳式也常常通过复述或列表等形式来实现。如讲完《恐龙》后,我列了一张表:

学生通过填表归纳,头脑里会形成关于恐龙知识的网络图,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 朗读回味式。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引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进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其实,在结尾时也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起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结束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想象画面,自然将羊皮筏子上那沉着冷静、胆大心细的艄公形象深深地嵌入了脑海中。我因势利导,让他们反复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艄公被称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从而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回味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三、 拓展延伸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我们要对教材内容做一些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获得有效地衔接起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以为文本拓展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三种:

1. 读的拓展。(1) 横向拓展。在教完《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后,学生知道了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儿童的诗。于是,我让他们去古诗书上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也是描写儿童的,很快便有了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2) 纵向延伸。一些诗人作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有连续性。因此,如果能进行相应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诗人的思想脉络,深入领会诗情。如教完《江雪》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柳宗元的《重别梦得》和《溪居》以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些诗都是诗人被贬官后所作,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孤独、忧愤及被贬远荒的愁绪。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诗人柳宗元和他的作品。

2. 写的拓展。教师可在课的结尾趁热打铁,为学生创造一次练笔的机会,让他们把丰富的情感化作文字。如教完《虎门销烟》一课后,我让他们观察课文中“林则徐塑像”的插图,并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又如教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后,介绍的都是网络有利的方面,快下课时,我又结合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例子,讲了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我让他们根据书上的内容以及我刚刚所讲的一些事例,以《我看网络》为题写一篇习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的拓展。积累知识是为了运用,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我在教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后,就让学生去课外书上或网上找一找,除了书上介绍的中药,还有哪些中药,并说说它们的药效。这既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又提高了他们实践探究的能力。又如教完《维生素C的故事》后,我让学生通过调查知道了维生素C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促使我们健康地成长。这样,课内课外有机整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悬念过渡式。我们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把这节课的结尾变成新的学习开端。如教完《天鹅的故事》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生死关头,动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实在令人折服,不仅仅是天鹅,还有很多动物,它们也有着同样可贵的品质,请大家预习《生命的壮歌》一课,从蚂蚁那里、从羚羊那里获得启迪吧!”采用悬念过渡式,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对新课学习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心理准备。当然,学生还会更广泛地搜集相关信息。

五、 前后呼应式。课堂教学也要注意首尾呼应,如教《石头书》一课时,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石头书是什么样的书?”“石头书上会有哪些内容?”通过师生与文本深入地对话,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当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明白了“石头书”是指可供研究的化石,从而诱发了学生钻研科学、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引导学生获得驾驭知识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六、 主题升华式。在结尾时,教师可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自然地升华主题,如教完《花瓣飘香》一课,我问学生:“仅仅是花瓣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吗?还有什么也散发着香味?”学生思索了片刻后答道:“还有小女孩对妈妈的孝心。”“是的,‘花瓣飘香折射出来的是小女孩纯真的爱心和美好的心灵。同学们,老师希望这淡淡的香味能飘得更远,飘满每个同学、每个妈妈的心头,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清香袅袅……”这样的结尾,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又使主题得到了升华,这等于是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了爱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七、 练习巩固式。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开放式的练习,既可以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完《三顾茅庐》一课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些练习题:1. 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2. 《三顾茅庐》中,刘备是一个 的人,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用成语填空)3.除了《三顾茅庐》,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三个问题,有读写结合的训练,有对重点内容回顾的练习,还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练习。

当然,课的结尾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但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 言简意赅。结尾不是对课文详细的解说和分析,语言要简洁,同时又要具有概括性和全面性。② 情绪高昂。教师只有用慷慨激昂的话语,真正发自肺腑的言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③ 方法灵活。我们要因人、因文、因时、因地制宜,教学的形式是灵活而多变的,千万不要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

(作者单位: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