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西平
摘 要:本文在总结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和国内外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分析研究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高新区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效的一个定量分析的新方法,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为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78-02
一、导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我国的高新科技园区(一般称为高新区)的发展至今也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因此,国内外对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整体研究成果都相当多。
国外关于科技园区评价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学者E.M.罗杰斯和J.K.拉森进行的,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的“凝聚经济效应”。但是这种定性分析方法无疑是不够的。文献表明,国外尤其是美国对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园区的成功因素和区位条件这两个方面。其中有美国的鲁格和高德斯在《科学园区里的技术》中提出的科技园区成功因素评价指标。我国的陈益升在《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也介绍了这方面的另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区位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由美国的布鲁若和狄波基提出的“12因子观点”、马利基和尼卡波提出的科技园区特殊区位条件等。在国内,我国国家科技部火炬办也分别在1993年和1999年公布了国家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我国的高新科技园区进行总体评价。此外,国内关于高新科技园区的研究中,关注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最多,尤其是在我国高新区完成一次创业、进入二次创业时期,发表了许多总结性的报告。
但文献调查表明,专门系统地对科技园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很少,在上述提到的一些成果中,有些已经建立了较为简单的相关指标。当然,国内有些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穆荣平等人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陈向东等的产业科技竞争力比较分析等。
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官、产、学、研、介、资、贸各个方面和人才、技术、资金、成果等各个要素都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为此,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并特别注意中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指标体系,专门考察我国高新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模式。选取指标时,我们以科技创新理论和我国高新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实践为依据,按照技术创新发生过程和实现条件,将选取的指标进行分类,拟对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科技园区中有代表性的园区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为我国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高新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找到更好更有效的途径,这也就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高新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框架
技术创新是包括从创意、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到价值实现全部链条的系统过程,其中核心是市场价值的实现。但是对于具有不同创新资源类型的科技产业园区,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模式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最终都必须走上依靠技术创新的轨道。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为我国高新区进入二次创业之后必须大力培育和提高的核心能力。
这里提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是指完成技术创新过程所具备的实力和支持这一过程完成所具备的条件。简单地讲,技术创新就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既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包括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还需要一定的支持条件(包括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另外,从目前关于技术创新研究的成果来看,现代的技术创新已经突破了企业或个人独立承担和完成的创新形式,产生了合作创新、研发联盟、集聚创新等前所未有的创新形式,创新的网络化、系统化、一体化和集群化特征日益显著。尤其是集聚创新和集群化创新,更是硅谷这样的世界先进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和经验。现代技术创新的实现,尤其是高新区这样的企业集群区域的技术创新的实现,不仅是技术创新各个主体的互动和联结,也是创新主体和支持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市场等)的互动和联结;不仅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创新资源的整合,更是实现各种资源一体化的整合,是所有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和集群作用的体现。
在总结有关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我国的高新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新资源和创新潜力分析研究。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和一般工业园区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园区是不断产生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和企业家的场所。是否具有创新资源和创新潜力是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分析研究。与科学研究和发现不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面向市场的经济活动,不能实现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尽管有相当雄厚的科技资源,但是仍形成不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科技产业。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市场化程度是形成并提高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应当对科技产业园区市场化要素的构成、机制、作用和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建立市场化要素评估体系,通过对要素聚集能力的动态比较分析来评价不同类型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创新链条完善程度分析研究。技术创新具有多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中每个都与市场价值实现有密切联系。应当对重要环节的构成、环节的组成内容、各个环节的联系、环节内部的运作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研发资源、企业孵化器建设、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应当是比较分析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四,创新发展水平分析研究。技术创新市场价值的实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层次有迥然不同的效果。要实现科技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必须使自身的技术创新不断从低端向高端前移,即从制造环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向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方向移动。因此,园区开放程度即创新要素聚集能力的研究应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应当对不同类型园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的潜力进行系统综合评估。
第五,创新体制模式分析研究。我国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处于体制转轨这个时代背景之中。由于地域、开放程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别,园区之间在技术创新的管理和服务体制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模式选择差别。由此,在动员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的能力方面也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目前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虽然还不能对各种模式的优劣做出十分准确的评估,但是通过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对我国科技园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体制选择提供思路和指导。必须指出的是,创新体制模式的研究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我国的高新科技园区基本上都是政府启动和推动的,政府的政策和体制的约束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因此,对高新区创新体制模式的分析研究应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三、我国高新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分析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初步的评价方法以供参考。
(一)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高新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设一级指标5个,包括创新资源和创新潜力、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创新链条完善程度、创新发展水平和创新体制模式,二级指标共32个,详见下表。
上述指标评价体系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量化可以以指标权重表达,权重的确定可以通过专家评判方法构造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再经过加工处理获得。
(二)评价方法和初步观点
利用上述指标体系,可采用两种方法对我国高新科技园区进行评价分析。
第一种是综合评价分析法,即根据所采集的统计数据,运用上述指标体系进行总体量化计算,而从得出我国高新科技园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序,进行评价,其结果可与有关经济产出指标(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进行比较。
第二种是分类评价分析法,即将每个园区的一级指标进行比较,以此确定所选园区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初步分析,创新机制主要有科技推动、市场拉动和推拉互动三种,从而模式上来看,创新资源和创新潜力指标较高的园区,应采取技工贸的发展模式,而创新要素市场化程度指标较高的园区应以贸工技模式为主。另外,创新链条完善程度指标可以作为选择园区孵化高科技企业的图景的依据,如果该指标较高,则以区内孵化为主;反之,就要一方面加强区内孵化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运用园区以外甚至所在区域外的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资源,采取区外孵化的途径。
四、小结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把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两方面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理论为指导,按照技术创新开展并完成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为依据,将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类。这样,既可以比较不同高新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创新条件和创新模式,又可以对所考察的科技园区进行归类分类,从而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创新模式。同时,按照分类指标的评估结果,还可以对不同高科技园区在涉及技术创新的组织建设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考察。因此,本体系弥补了以往研究方法中一般性、描述性论述过程较多,而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弱的缺陷,又结合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特点和特殊性,旨在建立适用、可取的指标体系。
从实际应用价值方面讲,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目前正处于二次创新的关键时期,这里,创新无疑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如何发挥高新科技园区的资源聚集效应,按照适当的创新模式,尽快完善创新体系和有关的各项改革,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希望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对指导高新科技园区培育技术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以及有关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景俊海.科技工业园创新之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1.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伟.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鲁开垠.增长的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柳卸林等.产业集群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
[6]傅家骥,雷家,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吕薇.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8][美]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王德禄.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社,1999.
[10]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7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