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文字距离、时空距离、心理情感距离、文化和认知距离等等沟通障碍,所以,如何指导和引导学生顺利走近、走进文本,与文本相遇相知,汲取和内化所需,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便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实践中,我摸索出,采用体悟教学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所谓体悟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实践、体会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领会、感悟,从而加深理解、获得知识、培养情感的教学方式。体是体验、体会,是教学的手段、过程、方法;“悟”是感悟、领悟,是教学的追求、目标、结果。
体悟教学与体验教学有着一定的不同。体验教学强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来感悟文本,获得理解和启迪。而体悟教学既强调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也强调结合自己非亲身的经历、经验等来协助感悟文本。因为,作为少年学生,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一直在学校,在课堂,亲身经历的生活实践毕竟很少,这就使课堂上可资利用、联系的资源大大减少,而一些非亲身经历的资源虽然离学生的生活稍远,但通过老师的讲授、描述、呈现,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利用这些资源再来协助理解课文,学生会理解轻松而学得兴味盎然。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悟
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的典型场景,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产生顿悟,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老师的激情渲染、描绘,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与作品里的人物情相融,心相通;可以用多媒体将声、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其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与文本人物相融合;可以介绍相关资料,拓展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加深感悟,等等。新教材的编写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文章大多情感丰富,但不少篇章文字朴实,仅凭学生自读很难进入情境,这就特别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富有兴趣,激情投入,学生才能对语言和语境感悟得更深!
二、诵读品味,引导体悟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体悟方式。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学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如果不带着感情诵读,仅凭翻译文言文词句,理解句意,根本体会不了李密与祖母那苦难相依的深情和韩愈对十二郎那深切的思念和愧疚,也就根本体会不了这些篇目千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原因。再如我教学《我与地坛》时,我拓展诵读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回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教室里静极了,只有我饱含感情的声音在撞击着学生的心扉,读着读着,我流泪了,而我们班大部分同学也流泪了。一个文本已经领悟到这种程度,还要师生研习吗?所以当时我只对学生说了一句:“最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最真实感情的流淌。”
三、品词析句,加深体悟
“新语文教育”的倡导者韩军指出:“语文教育要着力于言语,紧紧抓住言语这一抓手,讨论、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育学科的生命所在。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他是这样倡导也是这样努力实践的。他在教学李商隐的《隋宫》这首诗歌时,针对“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一联,班级同学形成了两派见解,一派认为“应是”说明杨广只知游乐,至死不悟;一派认为杨广可能会有突然醒悟的一天,因为“应是”只表示一种可能。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应是”这个词语的理解和感悟,韩军模仿李商隐与杨广对话的口吻,拖腔延调地读道:杨广啊,杨广,(你的)玉玺——不缘——归日角(的话),那么,(你的)锦帆——应是(重读)——到天涯(了吧),阿(语调上扬),是不是呀?呵……”他刚读完,学生便感悟出“应是”实际上是李商隐对杨广的逗弄、讽刺、鄙夷和斥责,表面上是作者的一种推测,其实讽刺力度更深,挖苦意味更强。
四、激活想象,促进体悟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场景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化抽象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而且通过想象还可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获得更加丰富深切的感悟。例如《荷塘月色》中用“袅娜”来描绘荷花的姿态美和神态美。但像什么样子就叫“袅娜”学生并不能具体感知,这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时莲步轻移、衣袂飘飘的情景,这样“袅娜”这个词就形象并生动起来了,月下荷塘中的荷花景象也就更加鲜明了。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和研讨文本的兴趣才会不断高涨起来。
杨帆,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南。本文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