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树泉 刘旭源
在中学教育中很多地方存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而忽视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理科的教师,很多人认为教自然科学无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多注意积累一些历史资料,通过对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中的成就并与外国的作比较,就能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加强学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民族自信心,就能在物理教学中达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每个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的科学发明,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益的。
1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发明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对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就指出过:“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非常伟大的。”这种评价并不过分。事实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造纸术、火药等,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加以介绍的。
2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些地方虽引用物理学史,但忽视对我国古代认识物理学知识的介绍
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指出:“在17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史料证明,我国古代对物体运动的原因早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成书于公元前700年~前400年)中记载有“马力即竭,车舟犹能一取也”,已经认识到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东汉王充(27年~100年)在《论衡》中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原因的探讨更深入了一步。宋代张载(1020年~1077年)则认识到运动是物体固有的基本属性。再如,介绍伽利略对运动的相对性的论述,并指出伽利略“第一个深刻地探讨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际上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翟(公元前468年~前382年)在《墨经》一书中就已注意到运动的相对性。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著作《尚书纬》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比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不觉也。”这种对同样物理现象的认识,比伽利略早了1 000多年。
3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些地方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物理学知识,但介绍不够充分
如初中物理课本中介绍了我国对杠杆的应用,而根据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和《墨经》中对杠杆的分析,可以肯定我国春秋时期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这一发现比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200多年。再如,在介绍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同时,也介绍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实际上,墨家在分析物体在水中浮沉问题时,已早于阿基米德2个世纪发现了浮沉原理。
4 中学物理教材在很多地方介绍物理知识时,并未涉及物理学史料
中学物理教材在很多地方介绍的物理知识,其中许多知识是我国首先总结出来的,在对这些知识的教学中,应适当介绍我国民族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有益于加强学生爱国意识的。如在凸透镜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样一个实验:把用冰制成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再把艾草放在透镜的焦点上,能使艾草着火。17世纪,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胡克曾在英国皇家学会做这个实验,使当时的科学家们赞叹不已。他们哪里知道,中国早在1 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25年)就成功地做过这个实验。在讲光的色散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在唐代,我国就已知道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滴而生成的。而在欧洲,英国科学家培根(1214年~1294年)最早发现虹的成因,比我国晚了600多年。在共振和共鸣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共鸣实验。如宋代沈括(1031年~1095年)设计的纸人共振实验,比欧洲人的类似实验要早500多年。在高中讲晶体时,可以介绍在西汉的《韩诗外传》一书中指出“雪花独六出”,就发现雪花都是呈六角形状的,而西方直到1611年才发现这个奥秘。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当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物理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希望各位中学物理教师,应该注意搜集有关我国古代物理学成就的史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加以介绍,就能更好地达到在物理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营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