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2009-11-24 07:54何玉秀陈玉娟邓树勋
体育学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专业建设高校

何玉秀 陈玉娟 李 立 邓树勋

摘要:采用问卷对全国26所开设“运动人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调查,针对当前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实习等主要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一般学制为4年,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授予理学或者教育学学士学位;师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都很高,但学缘关系较近;专业理论科目开设较为合理,但所用教材各异,且相对滞后;实验室建设较充足,但存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学生实习内容丰富,应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宽口径”;各院校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学生科研情况开展良好。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保持上升势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高校;宽口径;厚基础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98-04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ular science of

kinetic human body major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HE Yu-xiu1,CHEN Yu-juan1,2,LI Li2,DENG Shu-xun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26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which have set up the “regular science of kinetic human body major”, and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primary aspects in current major construction, such as major cultivation objective orientation, curriculum setup,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 practice. The science of kinetic human body major in China is in general a 4-year educational system,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or bachelor of pedagogy degree is conferred on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 of the institutes; the teachers have a high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but their academic origin relation is too close; the opening of theoretical courses for the major is rational, but the textbooks used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s sufficient, but there is a sign of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udent practice contents are exuberant, but the institutes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wide caliber” of practice bases; all the institutes actively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es are well developed. At present, the science of kinetic human body major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 has fully embodied the “wide caliber, profound foundation”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of kinetic human body major in such aspects as teacher team, curriculum setup, cultivation objective, degree conferment, student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major constructi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is good, maintaining a upward momentum, having a promising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science of kinetic human body;major construction;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wide caliber;profound foundation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类中所设置的一个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自20世纪末始创以来,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据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设有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0余所,多数院校认为教育部及时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发挥体育院校的特长与优势,培养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向与体育、健身相关的各个领域进军[1]。但由于是新兴专业,各院校之间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还较少,从全国范围看整个专业的建设尚缺乏统一的指导,专业建设还不够规范,各地区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选取全国26所开设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体育院系、师范类和医学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并于2008年2~6月利用会议座谈、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1份,回收25份,回收率为80.6%,其中有效问卷2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其中师范院校4所,体育院校14所,医学院校4所,综合大学4所。调查涉及人员年龄在40~55岁,均为教授,教龄基本都在10年以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结合调查情况,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实习等开展讨论。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定位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一般学制为4年,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授予理学或者教育学学士学位,医学院校也未设医学学士学位,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教育部1989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使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体育保健与康复的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侧重于培养从事体育保健与体育康复的专门人才。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作了较大的调整与修订,整合了部分相近相关专业,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及运动员群体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2]。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设立正式的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一般学制4年,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授予理学或者教育学学士学位。各校的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授予的学位也多样,但是要求各校的办学规模要严格控制,不宜太大,做到各尽所能,着力培养适应需要的专才。各高校课程设置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3]。特色定位上要走出三种误区:一是重“医”轻“体”,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临床医疗康复上;二是重“体”轻“医”,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体育教育、科研和竞技上;三是培养目标脱离运动人体科学人才属性,类同于体育类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等人才的培养[4]。上海体育学院坚持的“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是值得借鉴的措施[5]。

2师资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师资主要来自3个专业,按所占比例依次为:体育、医学、生物,还有大约10%来自化学、物理等其他专业,显示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需师资的多面性与专门性。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都很高,约有5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教师约占68%,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高。但从学缘结构来看,运动人体科学的专职教师来自本校体育专业或者其他专业毕业的大约有39%,而一些欧美国家的高校来源于同一所高校的教师大多在百分之十几,最高比例也不到30%,说明我国的师资学缘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此外,有些院校有外聘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这样既可节省资金,又不至于加重学校的人事编制负担,是比较好的做法。但是外聘师资可能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不甚了解,可能造成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6]。因此,在师资引进方面,应采取学校自身培养与引进外聘相结合的方法,但是本校培养与外校引进的比例应减小,同时加强外聘人员对授课内容的衔接与学生掌握知识的了解,多注重加强专业技能。

专业师资是专业构成的主体,是专业构成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构成的关键。对专业师资的要求,也向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向发展。一是要有宽厚的学科知识:宽是就知识面而言,学科知识不仅是学科以内及学科边沿,还包括学科以外与本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厚指学科知识的深度,也就是要有较高的学科学术造诣和渊博的学科知识,尤其是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了如指掌;二是对本专业要有全面较深入的了解,对本学科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深浅得当;三是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一个专业特色的体现,也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的核心。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同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3课程方案制定与实施

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总学时中,公共必修课约占36%,公共选修课约为8%,专业必修课约为35%,专业选修课约为21%。在所调查的院校中所开设的专业理论科目差别不大,几乎包括了所有专业基础理论课,个别院校还包括医学、康复等相关课程。其中主干学科所占比例大约在20%~25%。一些基础课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运动处方、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运动按摩、医疗体育等。医学类院校中一般不进行保健学和测量学等内容的教学。在体育与医学的有机结合上,这些课程将发挥极大作用。如果很好地把握能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7]。各校所用的教材各异,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分别使用体院类教材、师范类教材、医学类教材、国外相关教材及各院校的自编教材。说明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还没有统一的教材,且教材建设严重滞后,这一问题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过程中一直被提出,但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也意味着这个专业还不成熟,应该尽快加强本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对各类院校的调查当中还发现,医学院和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差异,造成医学院学生的体育技能素质较差,而大部分体育学院课程却缺乏临床医学专业的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专业主干课程中的医学知识过于简单,再加上大多数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偏弱,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8]。为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测重实践能力,各院校在此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均设有相应的实验课,且有少数院校单独开设综合性的实验课,所占比例更多。实验内容也充分体现出与运动实践相关,有些院校还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设了医学类、保健康复类的实验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8门主要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9-10]。在课程方面也有一些差异,如运动生理学、保健学和解剖学3门主干课程还可以保证,而像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科目就相当欠缺,反映出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不协调。实验课的内容侧重于与运动相关,而人体生理学中的经典实验在很多院校中已不再开设。伴随新专业的产生,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内容有所扩展,但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相比,实验课的发展又显得相对滞后,如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缓解师资矛盾、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是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学术发展空间,课程内容也是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但仍在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以专业目标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了专业的基本框架。所谓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学,把相关的课程(学科)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要求,组成的的集合体。课程体系依据目标来构成,同时又将目标具体化,使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课程体系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4个层次:(1)基础课(公共课),其功能在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为人才提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如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等。(2)专业基础课,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是本专业为了奠基的课程。总体上可以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3)专业主干课(必修课),体现专业的方向,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

4实验室建设

专业设备是专业构成的物质要素,也是专业构成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设备在专业构成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其中的专业实验设备包括实验用房、用地、实验工具、仪器、仪表、试剂、材料等,专业实验设备的建设,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1]。

我国高等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实验室,每所院校的数量约在5~9个,主要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实验室,力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科研的需要。但也有极少数院校没有专门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实验室,或实验室建设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现象,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体育保健学实验室建设较完善,可能与这些课程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历史和建设时间较长等因素有关。从重要性而言,多数教师认为以运动生理和生化实验室的建设最为重要。但实际上,很多院校的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实验室配备不足,这对组织实验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应加强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效,还可以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依靠校园网络实现网上实验、设备数据查询、实验教学和设备日常运作管理、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信息查询等[12],达到教学和科研双提高。

5学生实习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一般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后3个学期,根据情况实习的时间一般为2~4个月不等。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较充足,且实习的内容也很丰富,实习基地一般设在定点学校、健身中心、医疗机构或者运动队等。一般实习的形式多为学校集中安排,也有学校集中安排与个人分散定向实习相结合的。教师的指导方式也采取在校集中辅导和全程听课指导相结合,实习基地一般设在定点学校、健身中心、医疗机构或者运动队等,并以定点学校和医疗机构居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自己就业的需要到学校参加体育教学,也可以进入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指导,还可以去运动队或者医院进行实践,给学生自由的选择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充分体现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办学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进一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

6学生科研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属的院校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学术和科研生活,能更好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各院校也鼓励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参加挑战杯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论文写作、实验操作、学术报告和本科论文报告会等。充分体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灵活的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授予学位、学生实习和科研情况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在建设时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虽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保持上升势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4):1-5.

[2] 韩立民,辛赣海,漆艳春,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5):666-667.

[3] 刘平清.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体育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80-83.

[4] 滕青. 医学院校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探析[J]. 理论界,2007(4):115-116.

[5] 陈佩杰.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87-89.

[6] 姚鸿恩,李宗珊,荣湘江,等.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 体育学刊,2006,13(1):82-84.

[7] 张国华,钟霞,邓晓岚. 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 体育科技,2002,23(4):58-61.

[8] 王小敏,李伟. 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之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672-673.

[9] 邰崇禧,汪康乐,高凤明,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2):89-92.

[10] 高峰. 高师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现状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6):643-645.

[11] 周占军. 高师体育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优化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12] 王文初,刘峰,刘静,等. 资源共享条件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J]. 中国科技信息,2008(22):320-322.

编辑:郑植友]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专业建设高校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