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华
【摘 要】等值翻译是翻译的最高目标,但文化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等值性。本文首先分析了等值翻译的原则,其次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因素对等值翻译的影响。等值翻译比直译、意译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可接受性,应当采用等值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 等值翻译 原则
一、引言
翻译等值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翻译理论。造成等值翻译的相对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其中有形式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会阻碍翻译活动。翻译时往往“形”与“神”不可兼得,如何取舍,如何通过翻译尽量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和距离,是从事翻译的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由于中西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中取得等值几乎是不可能的,等值翻译只能作为一种追求的理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也应看到,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与日益融合,为翻译等值论带来了无限生机。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等值翻译的问题。
二、等值翻译原则
在西方众多翻译理论学中,最受推崇的当属美国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奈达在其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动态对等”,认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一方是原文与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译文与译文的接受者。同样一个信息要用两种语言进行表达,对象不同,却要产生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等值翻译的主要原则。
1.词的等值要服从词组的等值,词组的等值要服从句子的等值,尽可能在原作与译作各层次间找到最大的等值转换关系,在某一级缺乏等值成分时,就要转移到较高一级确立等值成分。
2.等值翻译应在最大限度保存原文表层结构逻辑式和语音式中带共性的因素的条件下,运用翻译转换规则进行有关语言的参数对比和转换,翻译成规范地道的译文。
3.在等值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有关语言语符表层、语用修辞层、语义深层的等值转换。如果层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层服从于修辞层,修辞层服从于深层。
4.原文本身无论语义层次、语用层次或语符层次,还可能存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为了在翻译中取得输出信息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功效,要尽可能降低冗余度,并且减少遗缺信息,降低误差度。
5.思想艺术内容的等值转换是言语形式等值转换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当译者具有与原作者相同的思想、相同的意象、相同的激情,才可能反馈出具有相同的节奏,相同的风格,相同的韵味的言语信息。
奈达的动态对等追求的是语义与风格的对等,尽量贴近原文。因此,要求在语法结构上和用词方面要做相对的调整和转换,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用词习惯,要自然,畅达,使译文读者轻松自如的读懂和领会译文,并尽可能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效果。按照奈达的理论,一种语言中的任何东西都能在另一种语言中表达出来,其中也包括文化的转换和传递。奈达的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影响最大,他的功绩在于: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并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上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中。奈达的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标准的革命,是对传统翻译片面性的挑战,打破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僵局,激活了翻译思潮,促进了翻译界的繁荣。
总之,翻译要从宏观篇章着眼,以句子为轴心,从微观词、词组、句着手,最终完成宏观篇章的等值转换。等值翻译论从输入信息系统和输出信息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通过立体语言学普遍方法模式,协调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的关系,运用立体综合的定相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实现翻译的最大等值,实现翻译的最佳功效。
三、文化差异与等值翻译
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又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对等值翻译理论又有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使等值翻译只能相对等值。其中包括:
1.概念意义不一致,文化意义也不相同。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以别的语言为参照,它的词汇场中都可能出现信息损失,这是因为要用有限的词汇指称或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就必须对现实世界进行切分。然而,受到地理、环境、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现实世界的切分也会存在差异。比如称谓,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体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称谓语也各有特色。汉语中,称谓体系的名目繁杂给英汉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从事翻译的人员在翻译称谓时都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中国人称谓体系严格,等级分明。比如,汉语中如果兄弟姐妹较多,一般用数字表示:大哥、二哥、三弟;大姐、二姐、三妹等来排行,但在英语中没有这种排行的习惯,他们一般仅用“brother”和“sister”就可说明此关系。如果把汉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呼都译成“brother”和“sister”或“elder brother”、“younger sister”等,根本反映不了中国的这种排行称谓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乾桂元所分析的“等值翻译”理论是不可能的。同样,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cousin”,但在汉语中,此间关系要分得很清楚,一般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之分。
2.认知角度不一致,文化意义也不相同。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同一所指都可能有几个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同样,不同的语言在指称相同时,也可能因对该事物的认知角度或感知方式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这种例子在表颜色的词汇中较多。例如,John claims his blue pepper steak takes only 45 seconds to prepare. 这句话中的blue 意思指的是“(牛排)煮得极嫩”。汉语中肉类未煮熟,有用“红”指“带血丝”, 却没有用“蓝”表示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显然不可能是视觉上的差异。由于半生不熟的牛排的颜色是多层次的、模糊的,比如说呈“紫色”,而“紫色”是由“红色”与“蓝色”合成的颜色。因此是用“红色”还是用“蓝色”,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角度。再譬如美国人谈到皮肉受伤时说“be beaten black and blue”,而中国人则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碰撞受伤的皮肉的颜色也是多层次的,英语中取的是黑与蓝两种基本色,而汉语取的是暗冷色“青”以及红蓝的合成色“紫”。还有英语中的brown coal,汉语译为“褐煤”;但brown bread汉语却称“黑面包”,而brown sugar 汉语又叫“红糖”或“黄糖”。汉语的“红茶”是就茶水的颜色而言的,而英语中的black tea 却就茶叶的颜色而言。此外,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英语里,人们反倒用“green with envy”来表示“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而“pink eyes”只表示医学上的“红眼病”。汉语中的“黄色”有时指那些污秽的毒害心灵的思想文化,然而在英语里“yellow pages”则是一本有不同商店、公司、组织电话号码的家庭必备书。所有这些例子都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3.隐喻使用不一致,文化意义也不相同。隐喻作为语言的修辞手段之一,当属美学范畴。鉴于人类隐喻思维存在着共性,因而不同语言的隐喻间也就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赋予同一种对象不同的含义,从而使译语和原语很难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后来有引申为高贵、珍贵的象征。汉语中的“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众多成语无一不是赞美之词。
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常用来比喻可怕的邪恶的力量。The Dragon 比喻《圣经》中魔鬼撒旦。如果说“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to her.”其意思是“她母亲待她像个魔鬼。”这对汉民族来说,决不可能有如此比喻。再比如,中国人对“狗”多是蔑视、厌恶,这可以从“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狐朋狗友”等成语中看出。而英美人眼里的“狗”被比作圣灵,忠诚的伴侣。如:“Love me,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的“爱屋及乌”)。如果英美人说“Wouldnt it be the dogs to be treated like that?”千万不可误解为“待我狗都不如”。正好相反,其意思是“那样款待岂不美哉”。同样的,英语文化中总是把猫头鹰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汉语里它则被一些迷信的人看作是“厄运”的象征。因此,出现了“夜猫子进宅 — 来者不善”、“夜猫子唱歌 — 不是好声调”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对于松树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赋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松树给人以坚定不移、高风亮节的联想,但在英语中,pine(松树)仅仅是一种树种,不具有任何文化内涵,更谈上具有如汉语中那样的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归根结底,绝对完美的翻译理论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肯定等值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相对性。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取得文化对等仍是翻译工作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事实证明,我们通常可以找到能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对等翻译手段。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语言能力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译者应事事处处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取得文化对等。
参考文献:
[1]屈妮妮,孙景欣.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303-304.
[2]官德华.文化因素对词语等值翻译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7):79-80.
[3]晏晓喻.从英汉文化差异评述“等值翻译”理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9(2):65-66.
[4]皮定於.论等值翻译的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1):435-439.
[5]桂乾元.论翻译等值[J].外国语,1991,(3):49-54.
[6]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4.
[7]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湖南: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8] Eugen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1993.
[9] Robinson G.L.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M].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