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Nida动态对等对初学翻译者的指导意义

2009-11-17 09:04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指导意义

张 琦

【摘 要】作为一个初涉翻译的学习者来说,急于找到能够切实有效的指导实践的翻译理论,否则在原语与目的语的争斗中也很容易迷失了自己,这样就失去了翻译工作的基本意义。本文从小处着眼,且不谈翻译理论界就翻译本质及翻译标准谁是谁非的大讨论,单从初涉外语翻译者的角度来看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的实际意义,即对实践的有效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动态对等 翻译初学者 指导意义

翻译充满了种种矛盾,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矛盾,有保持“洋味”与避免“洋腔”的矛盾,有“神似”和“形似”的矛盾,“直译”与“意译”等矛盾①。围绕这种种矛盾,翻译家各抒己见,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些理论对实际翻译工作的指导价值并不很明显。对于一个初学翻译的人来说,找到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理论指导才能对自己的翻译实践起有效的推动作用。而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之所以盛极一时,曾一度达到言必称Nida的程度,正是基于他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确实很有效。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何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是奈达(E. Nida)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所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给“动态对等”所下的定义是: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上述定义中有三个关键术语:(1)对等——对原语信息而言;(2)自然——对目的语而言;(3)最切近上述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的近似。“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后来,为避免“动态”(Dynamic)一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转引孙迎春18)。

无庸置疑,翻译的作用确实不排除文化传播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涉及到的主要还是能否使自己理解无误的内容用目的语准确表达出来的问题。有了Nida的动态对等,我们在处理英译汉时就能够主动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自己的感受来矫正一些语言方面的生涩的错误(萧 58)。这样最起码对现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否则,时下年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感到自己不但起不到文化融合的桥梁作用,连基本的规范的语言都驾御不好了。这其中的原因到未必是自己的汉语水平的真正退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来规范自己的译文。中文中有了一些不好的变化,跟翻译是有关的。就如张中行先生做过的一些归纳,他说,有一股脱离口语的语流,表现为生僻词语多,句子不只长,而且夹杂一些非本土的格局。……我们都知道,词句变长是汉语发展的趋势。不过近年的加速,却是受了外语译文和新风气的影响。……今年来,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表示完成为例,本来可以说“收到好的效果”,却要说“收到了好的效果”,本来应该说“写在黑板上”,却偏说“写在了黑板上”。一种是可简、易于简的地方,乐于从繁的人像是越来越多,如“涉及”和“涉及到”之间、“而且”和“而且还”之间……一种是喜欢加多余的话,如不说“下了雪”,而说“下了洁白的雪”……一种是绕弯子,如可以说“我没注意”,却说“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可以说“我爱唱歌”,却说“唱歌对我来说是很可爱的”(罗 394)。

对于这种翻译腔,如果没有Nida动态对等及其理论基础读者效应为指导的话,就很难克服。一来二去,确实会使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在原语和目的语的斗争中迷失了自己。更有甚者会把这种翻译当成是时髦,形成一种风气,渐渐地势必会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严重的冲击。当然,这里我们也不排除从外语中学到些新鲜的东西以补充汉语的不足,但是如果一味地取外语的欧化的句法为汉语所用,那我们中文的句法的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样的话为了翻译所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397)。

为了达到效果上的对等,译文必须通达。奈达用“自然”(natural)这个概念,比“通顺”要求高一些。“通顺”主要指语言,“自然”除了指语言外,同时还指文化上、思想习惯上可以通得过。奈达主持翻译的《今日英语版圣经》中将《新约•罗马人书》中保罗对罗马信徒们说的一句话译为 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brotherly kiss,而没有沿用“钦定本”的译法—— 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holy kiss(请你们以圣吻互相致意),“钦定本”中的“圣吻”从语言上讲并不是不通顺,但是现代英语读者无法想象什么样的吻才是“圣”,所以不自然。

在一切语言现象中,形式和内容都是统一的,这个统一体对使用这一语言的人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翻译过程是一个变化过程,形式完全变了,内容为什么能不变或基本不变?更怎么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自然”:对译文接受者的接收渠道和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之间的差别,译者有一个全面而细微深入的了解,他根据新的接收渠道的特点改变信息的形式,甚至调整部分内容,使译文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适应新的接收渠道,和原文的统一体适应原文接受者的渠道一样,才有可能产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翻译中这一个形式与内容的变与不变的矛盾,只有在效果上取得统一。不同类型的翻译,只要属于上文所说狭义翻译范围之内,基本上都适用这一原则,因为它们对形式与内容的不同要求,本来就是体现在效果上,译者也只能在译文效果上面下功夫以求对等(刘 19)。

下面就英汉互译中定语的语序调整来看Nida的动态对等。

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就常常要调整语序,尤其是定语和状语的语序。所谓调整语序,就是根据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调整原语的语序,这样就会使读者觉得“自然”。

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汉语中也大体如此。有时英语中有后置的,但译成汉语时一般都前置。

He has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ll you.他有重要事情告诉你。

(英语中修饰any,some,every,no构成的不定代词的形容词要后置,而汉语里定语一般放在所修饰的词前面。反之,在汉译英,就要注意将定语后置。)

这个句子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sentence.

出席会议的来宾是上海来的。The guests present at the meeting are from Shanghai.

(汉语原文的定语是放在“来宾”之前,译成英文, present要放在 guest之后。

这是我们这儿能找到的惟一参考书。 This is the only reference book available here.

(英语中某些以 -ible或 -able结尾的形容词用作定语,与 every,the only,或形容词最高级连用来修饰一个名词时,通常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

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He is the greatest poet alive.

(英语中作表语的形容词,用作定语时,通常要后置。 )

有多个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词时,英语定语的排列顺语序和汉语不尽相同,因此,翻译时必须根据整句意思做出调整。

It was partly as a result of those economics that many of our most important new projects in other fields become possible. 我们在其他方面许多最主要的新工程得以实施,部分地是由于采取了这些节约措施。

国际经济新秩序。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一位美国现代优秀作家。an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

(汉语中,几个定语连用时,习惯上是把最能表明事物本质的放在最前面,而把表示规模大小、力量强弱的放在后面。英语则往往与此相反,越是能表示事物本质的定语越是要靠近中心词。)

如果英语中名词前的定语过多,译文中则不宜完全前置,因为汉语不习惯在名词前用过多的定语。

a little, yellow,ragged beggar.(前置)

一个要饭的,身材矮小,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乞丐。(后置)

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而汉语反之,但间或也有放在后面的,视汉语习惯而定。

their attempt to cross the river.(后置)

他们渡江的企图。(前置)

the decimal system of counting .(后置)

十进制计算法。(后置,中心词转移)

这些根据目的语的读者的需要所进行的调整,看似简单,但是若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对年轻的翻译者来说也很可能会由于缺少斟酌,而把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sentence.译成:这句话没有什么地方不对。把This is the only reference book available here.译成:这是唯一能找到的参考书。而对自己的失误却浑然不觉。

当然Nida的动态对等包括很多方面,在实际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不是机械地综合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等方面的对等,而是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全面细微地考虑各方面因素。效果上的对等,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对等关系。在实践中如果涉及明显的文化差异,完全等效也确实很难达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认等效原则对实践的巨大的指导意义, 尤其是对一些年轻的外语翻译者来说,这一翻译理论无疑是给自己的翻译道路指引了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关于此是对目前翻译届论文的归结,并不是外行人所说。

参考文献:

[1]罗进德.翻译教学门外汉[A].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94长沙研讨会论文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389-397.

[2]孙致礼.关于我国翻译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A].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94长沙研讨会论文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44-249.

[3]孙迎春.译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4]萧立明.系统功能观与辨证论译[A].杨自俭.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
女性主义法学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兼论《工商业与人权原则》的指导意义
叶酸基因检测的多态性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应用效果及干预指导意义
术后定期心电图复查对ACS康复方案的指导意义及预后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哲学思想对新疆民族工作的指导意义
术中快速冰冻对判断食管癌切缘范围的指导意义
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预后中指导意义研究
健康教育对高原地区剖宫产患者的指导意义
血乳酸检测对引起呼吸衰竭常见疾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