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然
【摘 要】坚持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在教育中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实际状况,集中探讨了高校应如何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开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域。
【关键词】新型集体主义 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 实效性
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精神世界最为全面、有力、直观的反映。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并存的今天,大学生确立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一、明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大学历来是社会新思潮的发源地,因为大学生更容易思考和消化新的思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身处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在价值观变迁与重构的历史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随之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2008年6月~10月,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大连医科大学等大连6所高校、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与过去1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渗透到了大学生政治、道德、学习、生活等行为与追求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概括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大学生价值评价由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
从总体上说,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于自我价值的体现,尤其表现于自我能力的展现及自我个性的张扬。他们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其价值观正逐步由集体主义向个人本位主义转型。比如,在学习动机问题的调查上,“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而学习”的学生占92%,而“报效国家而学习”的学生仅占21%,比例相差很大;在入党动机问题上,以“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为入党动机的学生占86%,以“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为入党动机的学生占62%,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然而,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如果引导不好,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如近几年,大学校园里自杀、凶杀、盗窃、抢劫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带来的恶果,是核心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偏离。他们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心中只装着自己,没有他人,没有社会。
2.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由理想主义向功利化和实用化转变
在调查中,我们还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今天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紧密结合起来,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问卷中,仅有不到5%的同学把为实现共产主义可以奉献自己的全部作为人生价值的同学,超过97%的大学生更为关注现实的利益。比如,89%的学生在高考报考专业选择上集中争报热门专业,强调个人成才;在工作选择上,92%的学生争到报酬丰厚的地区和部门,由过去的“老三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现在的“新三到”(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最能赚钱的地方去);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考证热度持续攀高,100%的大学生有1个证书,28%的同学甚至有4个以上证书。
另外,调查还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等价交换原则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认可,甚至有个别学生将其应用到入党、升学及考试中。应该敏锐地看到,这一动向对于未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将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3.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思想的跨国界交流,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自由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明显影响。再加上大学生的个性爱好及对复杂社会现象认识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导向和自身需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
在问卷分析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这一特点。大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几乎所有问题都没有一个同一的答案。比如,在政治价值观上,有想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有想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有想成为忠诚的爱国者的,还有想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的,且比例均衡,没有太大的偏差。这说明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不是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一元主导,而是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化价值体系。
二、结合大学生价值观新特点,全面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鉴于上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笔者认为目前大学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价值观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有所调整。在内容上,应建构以新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在形式上,应丰富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积极倡导新型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交流新技术的支撑下,西方价值观念直接对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产生影响,对我们的思想教育进行冲击。由于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有限,还不能对价值取向做出全面甄别,因此,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贯穿于其它道德规范之中,决定着其它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集体主义教育历来就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现阶段,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特点,我们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集体主义的基本涵义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当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
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缺乏对人的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不合时宜。今天,应该拓展集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赋予集体主义新的精神,使之作为和谐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新型集体主义,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集体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体现了新型集体主义这一主导价值观。
新型集体主义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主义,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而是对两者的整合与超越,是一个统筹兼顾的价值观,它在考虑集体与个人关系时,更注重两者的融合与双向统一,就是说,它把自我与他人、集团与社会、个体与整体有机结合起来。它看重社会生活中义和利的统一,提倡公平竞争,将严格自律、互利互惠、公正廉洁、无私奉献作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一价值观既肯定公民物质利益动机和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又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合法性纳入其中,符合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它必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和权利意识,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新求变,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握他们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充分采用新形式,利用新手段引导他们树立以新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导价值观。
(1)多措并举,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载体,高校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都包含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各高校普遍加强了两课的教学工作,从教师配备、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都花了很大气力,但是很多高校的两课仍处于“三不太满意”状态,即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很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表现出对两课课程不感兴趣,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满足于“考前三天背,考试60分的标准。”
学生的学习态度之所以如此,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只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考试形式不够灵活等。因此,我们亟需改革“两课”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将哲理与情趣融于一体,积极进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还要尽量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课程制作可视性强的教学课件,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充实授课内容。另外,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加强相关传统的德育和价值观教育,改变将意识形态教育与德育和价值观教育简单地一锅烩,避免空洞的说教。
大连医科大学在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有益尝试,构建了“三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即将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原理与经典文本相结合,使价值观教育成为大学生欢迎并切实从中受益的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2006级开始,尝试开展了“无语体师”感恩系列活动。所谓“无语体师”就是对解剖教学用尸体的一种尊称。此项活动贯穿医学生的五年学习过程。第一学期为“无语体师”的启用仪式、告别仪式;第二学期为“无语体师”的祭奠仪式;第七学期为榜样寻觅;第九学期为医德践行。这项医学大学生特有的灵魂升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丰富的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领悟到“在生命洪流里,死亡可以是一种形式的落幕,但也可以升华为一种爱与善生命循环的序幕。”这项活动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感恩,更主要的是通过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增强了大学生生命情感、终极信仰,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2)联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特别敏感,但却往往因了解不够、认识片面而造成价值观念选择的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合作环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检讨自己的差距,检验自己价值取向的正误,校正自己的价值观,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培养、锻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文化、社团、勤工助学等活动;还可以着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同学们关心的国企改革和职工下岗等现实问题,组织学生到改革成效较好的企业参观,到社会福利院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这些社团活动、调查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大连医科大学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参观旅顺监狱、大连现代博物馆,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自然,确立正确的现代公民价值观。
(3)营造氛围,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大学生成长具体环境的大学校园,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优良的校风和浓厚的先进文化感染学生,为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校园文化就是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形成这一环境中学生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追求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的校风学风,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克服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进行,还要发挥校报、校园广播及校园网络等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通过其明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明确规则,辅以日常管理手段。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即应当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以管理和服务做为教育载体,做到管理育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它是通过制定某些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高校要通过制定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加上管理工作者有效的执行,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正义的存在,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5)应用网络,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师生互动。进入21世纪,网络成了大学生了解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正在逐渐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法律观念。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网络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多种优势。比如,互动是网络的重要特性之一,用好网络互动可以让思政工作者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成为思想工作的良好工具。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拓创新,建立和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积极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互动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和影响,使网络更好地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服务。
总之,使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价值认同,并真正能自觉地践行,需要对大学生当前的价值观不断加以整合,是一个教育—实践、内容—形式的动态、全方位的展开过程,这需要高校乃至全社会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特点,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斌,张应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蔡克勇. 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3,(3).
[5]张健明.论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J].东华大学学报,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