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学浅议

2009-11-17 09:04阳益贵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职业院校

阳益贵

【摘 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对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指出教师教学中有效培养操作技能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 操作技能 形成阶段

操作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由于职业院校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了紧密的联合体。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学生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即“学会”、“学懂”、“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方说,机械类的学生练习钻孔时,要学会在钢板上钻孔,这不是太难的事,学生从不会钻孔到会钻孔,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比较积极,学会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但懂钻孔却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钻头的材料、钻头的角度、钻床的结构,切削加工速度、加工余量、被加工材料以及安全文明生产等,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掌握,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真懂。分析和解决问题则是更高一层面的学习,如何确保钻孔的质量?如何提高钻孔的生产效率?如何防止切屑堵塞、钻头过热、磨损加快?钻削中出现钻头折断的情况如何处理?显然,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要到企业去学习才可以较好完成。职业院校校内技能教学的主攻方向应放在学会和真懂上。

一般情况下,包含着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是通过课题或项目连续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的,而且各个阶段常常交织在一起。教师要融会贯通各个阶段的精神实质,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使教师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一、学会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专门选择教学训练作业,经过示范讲解,学生进行系统的模仿练习,形成操作运动、操作动作、操作过程及功能等初步技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阶段,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十分关键。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很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二、学懂阶段

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学生把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作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度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三、分析和解决问题阶段

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在学会和学懂上,同时应建立在校企合作上。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的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向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总之,职业院校教师应依据职业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要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会”和“会学”,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注意到学生成熟操作技能或能力的真正形成是在社会里,是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因此,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进度和考核标准,并为此建立良好的学校训练场所与校外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就业前具备较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戚明,胡苏宁.生产实习教学法概论[M].吉林:吉林说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崔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关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省级测试的思考——以高中生物学为例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北京再办塔机司机操作技能竞赛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PDCA循环在护生中医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形成的心理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