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霞
【摘 要】作为一个人口和市场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工业大国,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或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工厂”,这些问题在国内外经济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很多争执。本文首先从“世界工厂”的定义入手,结合历史上三个不同阶段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现实基础及前景。
【关键词】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 优势
一、“世界工厂”的定义及其历史变迁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吕政提出:“根据英国、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世界工厂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供应基地。”简言之,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根据对历史上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三个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考察,要成为所谓世界工厂,必须要有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产能力、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等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行业的前列,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而且该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显然,“世界工厂”与工业化不同,它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
二、中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向“世界工厂”发展所占有的优势
1.中国制造业现状
在过去的2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1世纪中国步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经济正在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并向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加速迈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短短20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迅速成长为大规模输出门类齐全的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制造基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制造业的规模急剧扩张,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水泥、服装、彩电、洗衣机、空调、微波炉等工业品的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中国逐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确立了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形象,从进出口总规模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大国。
2.向“世界工厂”发展所占有的优势
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且成本低。近几年,高等院校每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与亚洲四小龙相比较,中国2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的大幅度上升。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划接轨。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工业配套能力强。目前,除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同类产品。国内有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迅速增长并进入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广阔的国内市场即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三、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和税收,增加了劳动就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发达国家的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无疑有利于减缓中国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将催生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中国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有利的。中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的。外商带来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经验,可以弥补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上的不足。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相对先进和实用的技术与管理,这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有利的促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占据资金、技术优势、拥有发达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和谙熟市场营销技巧的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虽然很多人由此担心这会冲击国内市场,但这也打破了国内某些领域原有的垄断和低效率的市场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为中国企业进入全球研发、生产、销售和配套网络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2.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自然资源的超限利用。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大量耗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它们利用中国的自然资源也将合情合理合法化。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发达国家大大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进口,节约了本土资源,还节约了外汇、提高了效率,树立了形象、增强了影响力。
环境治理压力增大。发达国家在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相对低污染的生产方式留在了本土,将相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如果这些工厂不能按照国际环境保护的标准,将足够的资金投到环境保护上,显然对中国现在、未来的环境将起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压力。
经济危机风险增大。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对中国来说不利于培育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量引进现有成熟技术的制造业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工人权益容易受到损害。必须看到,外国企业看重的主要是中国庞大的不可想象的人力资源,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牟取高额利润。中国的人多成了一个负面因素,因为你不想做,会有别人想做肯做,所以资方压迫虐待工人的新闻屡有所闻。一些地方政府在劳资纠纷的过程中,也多为资方说话,工人的权益很难保障。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趋利避害,以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换取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但同时必须坚持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淘汰产业质量链的中低端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质量链的高端产品生产向我国转移。不断促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产品的开发,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高品位、高效率运行,高质量、高效益增长,高速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永图.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J].机电新产品导报 , 2006,(02).
[2]陈健.“中国制造”呼唤高素质技工人才[J].民主,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