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希强
向消费者认个错就那么难吗?公开、坦诚,勇敢地面对消费者,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比所谓的“危机公关”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吗?
“辐照”食品竟如此之多
7月8日,国内媒体披露:“统一”、“康师傅”等方便面调味料包经过辐照处理后上市销售,但没有标注“辐照食品”字样——两大方便面领军企业就此身陷“辐照门”。一时间,“辐照”这个原本专业而又生僻的词汇进入公众视野,“辐照食品”引起广泛关注。
事件被曝光后,两家企业的回应如出一辙,都急赤白脸地表示生产过程中并未使用辐照处理,但又无法否认原料会经过辐照。其实,综合回顾整个事件的披露报道不难看出,所谓的“原料”即是制作方便面调料包的原料。方便面调料包的主要原料是辣椒、胡椒、花椒、香葱、大蒜、生姜及各种水产品或肉类,其中以香辛料为主,而香辛料正是进行辐照处理的主角。
卫生部1996年颁布的《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经过辐照处理的食品外包装上必须张贴由卫生部统一制定的辐照食品标志。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国家强制标准,也都要求辐照食品在包装上必须贴有统一制定的辐照食品标识。再者,《辐照香辛料类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辐照香辛料的包装上应注明“辐照香辛料”字样,最小包装上要统一粘贴辐照食品标志。
显然,经过辐照处理的食品没有相应标识实属违规。事实上,存在这种问题的并不只有“统一”、“康师傅”两家,严格说来,现在中国市场上能见到的方便面调料包或多或少都经过了辐照处理,但是几乎都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辐照标识。
8月20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华堂商场、物美大卖场等几家大型商场超市,发现目前在架的“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外包装上仍没有出现“辐照食品”字样。据销售人员介绍,“库存”尚未处理完毕。而之前的7月中旬,“康师傅”和“统一”就对外表示,正在全国市场陆续更换标注有“辐照杀菌”字样的新包装。
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较之是否进行辐照标识,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经过辐照处理的食品是否安全。辐照门事件之后,消费者突然发现,经过辐照处理的食品种类竟然如此之多,而之前却对此知之甚少!冷藏肉类、袋装熟食、花生松子……这些我们常吃的食物都有可能经历过放射线的照射。
据了解,目前,已有七大类56种食品被纳入辐照范围,分别为;脱水蔬菜、调味品香精料、茶类;冷冻包装食品类、畜禽肉类、水果蔬菜类、鱼、贝类水产品;干果、果酱类、速溶茶等。
食品辐照事关食品安全,那么,经过辐照技术处理过的食品,对人们的健康到底有没有影响?
辐照食品是否安全
据公开资料,所谓的食品辐照,是利用钴-60、铯-137等放射源产生的γ射线,或是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辐照食品,射线释放的能量会破坏食品中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从而达到抑菌保鲜的目的。
食品辐照杀菌保鲜的优点在于,由于辐射,尤其是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可穿透几英尺厚的食品,因此无须打开包装,操作简便、经济。再者,辐照是一种物理加工过程,属于冷加工,低能耗,并且能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这对风味食品以及不适于高温灭菌的食品尤为重要。
而作为方便面调料包重要成分的香辛料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被细菌污染,比如将辣椒加工成辣椒粉的制作过程。虽然通过加热也可以杀菌消毒,但是这样一来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由此来看,辐照杀菌方式顺理成章成为首选方案。事实也是如此,国内几乎所有香辛料生产企业都选择以辐照方式来消毒杀菌。
实际上,方便面香辛料加工使用辐照技术并不是什么秘密。对于辐照食品安全性的研究,中国早在1950年代就开始了。而国际上,针对辐照技术安全性的国际论证和试验也早在1960年代就已开始。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批准了对240余种食品进行辐照处理。而中国是将此技术应用得最多的国家之一。
1980年,由世界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资助成立的“国际辐照食品安全性联合专家委员会”向全世界提出;“任何食物受到10KGy(放射性计量单位)以下照射量的辐照,都不会因辐照引起毒性危害。因此,用辐照方法处理的食物是卫生安全的,不再需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检验,同时在营养学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这至今被看作是辐照食品安全与否的“定论”。3年之后,世界粮农组织与世卫组织的食品法典委员会正式颁发了《辐照食品通用法规》。该法规成为各国辐照食品卫生法规制定的基础与依据。
1997年,国际辐照食品安全性联合专家委员会高剂量研究小组宣告超过10KGy高剂量辐射也是安全的。1999年更是发布了“不必设置一个更高剂量上限”的结论并指出:在当前技术可达到的任何剂量范围内的辐照食品都是安全的并具有营养适宜性。虽然如此,各国对食品辐照的标准制定还是严格而审慎的。在美国,食品辐照是被当作一种“食品添加剂”来管理的。可以用在什么样的食品中、如何应用、可以用多大剂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经过FDA的许可,厂家才可以使用,而且必须做明确的标识。一般而言,世界各国对于辐照食品,都要求明确标识和剂量不超过10kGy。
中国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而且规定辐照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和限定的剂量标准内,如超出允许范围,须事先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进行生产。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国允许的食品辐照量都在10kGy以下。
有关企业应该反思
根据官方说法,辐照食品是否安全最重要的是看食品品种、辐照剂量是否符合标准。问题是,在生产过程中,商家是否会严格按照标准应用食品辐照技术?这方面的监管、检测是否到位?
据了解,中国目前大约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辐照装置,专业的大型辐照工厂也已经达到了80~100家左右。但目前大部分辐照企业只提供这项专业技术,并不对被服务企业进行承诺。“当前,全国约有上百家辐照站,而环保部门只负责管理辐照装置和设施,至于辐照技术的运行程序等,根本没有特定部门来监管,完全靠行业自律。”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如是说。
如何保证企业是在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地应用这项技术?有专家表示,对于辐照技术的运用,安全生产方面更值得关注,更需要依法加强监管。
卫生部《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辐照食品的监督检查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抽检结果于同年10月报卫生部,并由卫生部统一公布。”遗憾的
是,这项规定的执行情况颇不透明,公众几乎从未听说过还有这样的抽检。
再者,就引爆“辐照门”的标识问题,卫生部颁布的《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均将辐照食品列为强制标示内容。
令人费解的是,作为“辐照门”的主角、行业的领军企业——“统一”和“康师傅”在问题的处理上似乎一直没有足够的诚意。“康师傅”表示,方便面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未采用辐照方式处理,通过媒体报道才知悉使用经过辐照处理的原料也要进行标识……而“统一”的回应则是,方便面生产工艺中从未采用辐照杀菌的方法进行微生物控制——但供应商可能有某些批次进行辐照处理,不过生产的产品是安垒的,以后会加强验收云云。
向消费者认个错就那么难吗?公开、坦诚、勇敢地面对消费者,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比所谓的“危机公关”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么?
有人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紧绷的食品安全神经越来越“脆弱”,商家不愿意标注辐照食品也是“事出有因”——“一些消费者一听‘辐照食品,就会担心经过放射线的照射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加之,媒体对‘辐照食品在科学上的介绍不够,使得公众对其接受度较差。大多数商家担心在食品包装上标注‘辐照,会让消费者产生抗拒心理,很有可能导致销量下降……”
这样的推测当有几分道理,一直以来,部分企业常常自以为是,太低估国人的智慧和能力了——不是消费者不接受,而是消费者不知情;不是消费者知情之后会担心的问题,而是盖子揭开之后无法让消费者放心的问题。
与国内企业遮遮掩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标识了“经辐照处理”或“经电子辐照处理”字样,公众欣然接受。据媒体报道,2000年,贴上辐照食品标签的辐照肉制品一上市就在美国市场迅速走俏,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达到了3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假若“辐照门”伊始,“康师傅”和“统一”就迅速向公众致歉,并就“辐照食品”工艺、流程、标准向消费者适度透明,舆论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么?
与其欺哄消费者,不如直面消费者;与其被监督,不如自我监督——这应该成为所有企业和企业决策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