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质监人

2009-11-16 02:48郭玉蓉杨国强谭祖发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9年9期
关键词:澧县小作坊桃源

彭 滔 郭玉蓉 杨国强 谭祖发

常德市质监局发挥质监优势,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些新举措,为解决质监系统如何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新课题大胆地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常德,因《桃花源记》的源考,享有“桃花源里的城市”的美誉,并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7月底,记者深入常德市桃源等4个县采访,处处可见果飘香,绿满川,新农村建设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丰收前的喜悦溢满了人们的脸上。

“标准”撑起葡萄架

整齐划一的控温棚,透明的薄膜下绿意生生。一人来高的葡萄架个个标准如一,脚下是齐刷刷的灌溉管子,一抬头就能咬到葡萄,粒大皮薄,红通通地挤成了一摞。

到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澧县张公庙镇的人,无不为这里的葡萄园所折服。上万亩的建设规模,让人叹为观止。既有新疆葡萄沟的美感,又透着以色列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气息。

澧县被誉为南方的吐鲁番,葡萄种植面积达17000多亩,而在21年前,这儿只有水稻田和油菜地,间或几片棉花种植户。1988年,在西南农大学习了两年的王先荣带着500株巨峰葡萄幼苗,租了7亩旱地,大胆地种起了葡萄。两年后葡萄挂果,王先荣第一次种葡萄便赚了5万元。

尝到了种植经济作物的甜头,2000年,王先荣又率先成立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公司,尝试着引进葡萄新品种——欧亚种红提。这种红提最大的特点就是晚熟,粒大,果肉硬脆,落地不碎。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风味佳,又耐储运。

常理上讲,在澧县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原生长于北方的红提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科技手段实现控湿控温,营造种植红提的“小环境”才有可能。

在湖南农业大学、当地农业部门的协助下,澧县质监局制订了4个葡萄标准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葡萄建园操作规范、红提子生产操作规程、美人指葡萄生产操作规程、红宝石无核葡萄生产操作规程。植株密了,拉开间距;鸟啄食果子,就铺上网;管道灌溉,测土施肥……许多的种植规范写进了标准中。其中标准化避雨栽培模式和大棚种植有效地躲过了当地气候的“硬伤”。

“标准的好处可以用两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澧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农艺师邓定元告诉记者,比如统一施用有机肥,葡萄会很甜,无机肥就没有这个口感,而且还会造成亚硝酸盐的沉积,对健康不利;再比如质量安全方面,标准规定是绝不允许施用农药的,他们用的是波尔多液,石灰和硫酸铜熬制而成,对人体无害。“所以标准化种植的果子,摘下就能吃。”

“农户按标准种植的葡萄,一斤多卖2毛钱,”邓定元说,“亩产4000f?,一亩的收入就多了800元。”3年前,邓定元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澧水支流的涔河畔盖了60多亩葡萄园,主要种植红提,而且由公司统一为农户配送化肥、杀虫药,价格比农户单购低了不少。葡萄成熟后,又由公司统一回收。

邓定元还雇佣了没有葡萄园的农民为其栽种葡萄,并为这些农民定期进行标准知识的培训,把他们转变成技术娴熟的“工”,吃住全包,这些农民每月都有上千元的收入。

“现在,在长沙各大超市里,就能看到澧县的葡萄,还辐射到了武汉、福州等地。这个时候,北方的葡萄都还没熟透呢。”邓定元笑着说。

过去的一年,澧县的葡萄面积扩大了2000亩。葡萄户均收益由20076的110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3000元,示范区葡萄产值1.56亿元,全县葡萄产业总产值达2个多亿。

“一站式服务”添茶香

农业大县桃源多丘陵山区,当地农户因地制宜,种起了茶叶。广袤的茶叶平原,连绵起伏的茶山,青翠欲滴的茶叶,清新自然的茶香,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60年代,卢万俊在桃源县雪峰山脉中发现了一株近3米高的野生茶树,其芽头泡制的茶呈鹤舌状,银毫披露、色泽嫩绿、清香悠长;冲泡时,三起三落,似雨后春笋。这株野茶树只开花、不结果,无法自然繁育,而后通过无性繁殖、培育,经过40年的优选,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桃源大叶茶面积已达20000亩。

因为是从野山中采摘发现的,又只在清明、谷雨时节采摘大叶茶的嫩芽头,腾琼野茶王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吉光腾给它取了个霸气的名字:野茶王。

虽然名字叫得很响,又有一流的茶质,但市场销路一直不是很好。桃源县质监局局长郭荣看到这种局面,心里很着急,经过一番深入调查找到了原因所在:因为我国茶叶品种繁多,桃源野茶王还缺乏品牌优势。

为了改变这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桃源县质监局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将桃源野茶王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提升品牌来突破“野茶王”的发展瓶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5年,“桃源野茶王”终于成为常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就在野茶王获得该项荣誉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野茶王的价格就看着往上涨”,郭荣欣喜地说,当时茶农们都乐翻了天。

品牌打响了,如何加强监管、保住品牌又成了一个新课题。桃源县域4441平方公里,居湖南省各县(市)第4位,人口近100万。地域宽广,农产品加工企业逐年增多,而且又分得很散,给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郭荣举了个例子:“从最远的鲁胡子辣酱厂到县质监局,100多公里的路程,办个事就得一天。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时间对企业来说尤显得珍贵,质监人员想要到企业了解情况费时又费事。”

科学发展观为郭荣开启了创新思路,重心下移,监管前移,搞一站式服务,把质监所设到乡镇去。向湖南省质监局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不另外增加编制和经费的前提下,根据县域经济状况和交通主干线的分布特点,以企业方便为原则,郭荣大胆地将全县40个乡镇划分成4个区域,由4个质监所管辖。

“要服务好企业,一定要摸清企业的情况,以前的模式是‘关在家里看门诊,对企业的需求不了解,服务很难到位。现在是‘搞巡诊,主动上门服务。”郭荣解释了他的做法。

吉光腾深有体会:“以前去县质监局办生产许可证的年审,要跑40多公里的路,现在在家门口的桃花源乡质监所办就好了,太方便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7月份,桃花源质监所所长龙江便跑了4次滕琼公司,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在滕琼公司门口,赫然可见“食品安全质量监管公示牌”,作为定点监管员,龙江的照片就贴在上面。他说,虽然每天都要从县里赶到乡里上班,有时还不能回家,住在乡里条件又不是很好,累是累了些,但辛苦了我一个,方便了大家,只要企业高兴了这点苦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米粉做出大文章

都得利米粉厂总经理李爱军说,几年前,一个石门县就有11个小作坊的米粉加工厂,为了抢市场,一些米粉厂专门采购价格便宜的陈化粮做原料,由于陈化粮发黄、发黑,就再加些吊白块进行漂白。

“以前的米粉小作坊脏、乱、臭,黑水横流,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肯定不会吃米粉了。”

“米粉的保质期只有几个小时,从出厂到市场倒几次手,加上送货的人员素质又低,经常是隔了夜才送到客户手中。”

小作坊米粉厂的质量安全问题,确实让质监部门头疼。“这些小作坊投资不是很大,打死了,他换个地方又可以开工,所以不能只注重处罚,要积极引导。”石门县质监局局长申昌欣认为。

为了彻底改变米粉行业的现状,申昌欣派工作人员一家家小作坊走访,将国家质检总局的无证查处公告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摘录送到各个业主手中,并详细讲解QS(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的知识。

2008年下半年,石门县质监局组织召开了全县米粉制品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会议,11家小作坊业主全部到会,一起想办法、出主意。申昌欣在会上建议,大家能否整合在一起做大做强,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销售,这样才能确保米粉产品质量安全。

李爱军开完会后深受启发,率先提出要改变小作坊模式,做米粉行业的标杆。

“当时的环境下,能够下这么大的决心,很难得啊!”申昌欣说。

可要扩建厂房、上设备、对员工进行QS知识培训等,对李爱军来说谈何容易。

“我们对这些一点都不懂,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厂址的选用、厂房设计图、工艺流程图、人流物流布局以及更衣、洗手和消毒等设施购买、安装,都是质监局派人过来指导的。否则,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爱军说。

正当李爱军的新厂按规划盖得如火如荼时,其它10家米粉小作坊按捺不住了,纷纷要求入股。11个业主又重新坐下来,通过商议达成了共识,决定将新厂取名“都得利”,共谋发展。石门县质监局分管副局长石力军又专门带着这批“学生”,前往常德市的大型米粉厂考察。

“刚投产时,质监局连续一个月派人驻厂,对出厂米粉的质量逐一进行检测。一个月的考察期过后,才撤离。”通过各方努力,都得利米粉厂成为常德县城中第一个取得QS证的米粉厂,开始往正规化、规模化的路子迈开了步。

最近,在都得利一个投资260万、面积达2000余平米的米粉分厂记者看到,生产车间敞亮、整洁,人货流通分离,进入车间都必须经过消毒。厂区还设立了产品质量检验室,做到每批出厂的米粉都必须经过检验。

“这个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爱军感叹,“现在实行定点配送,直接由厂家送到店铺或者老百姓手上,避免了二次污染。”

米粉安全了,老百姓也就放心了,品牌叫响了,李爱军他们都得利了,如今,面条和饺子项目也要上马了,桃花源里的质监人又要忙活开了。

猜你喜欢
澧县小作坊桃源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常德澧县举办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培训班
安徽: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成效显著
常德澧县召开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工作会
安徽:启动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
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