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寿娣
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赋分越来越多(2008年江苏高考已增至23分),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得分却越来越少。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在做现代文时,尤其是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知识点上。有时茫然不知所措。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要考点,也是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赋分值较大(2006年18套高考题均分11.2,2007年18套高考题均分12.8)。作为考生望而生畏的“伤心地”,笔者现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高赋分点谈些看法:
一、整体要求
此考点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意思并表达出来。它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要求和中心意思进行分析和归纳。必须以理解语句。把握文意为基础。
“归纳内容要点”是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某一部分进行“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把散乱的信息。按一定的指向及要求归拢合成。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是要求考生把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即把具体的、抽象的内容。用简要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归纳与概括”在命题过程中一般不相互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多数时候是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当然,在“归纳,概括”之前,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
1.明确文体
通读全文,把握脉络。明确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写作重点。即解决“本文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近年来多考散文,尤其是06年的现代文阅读全是散文)。根据文体的相关特点,再明确文章写了什么人、事或景等。
2.明确主旨
整体感知文本。对文章的主旨应该会有一个整体印象。即本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事物(人或景),作者在其描写的事物上,是不是寄寓了某种情感或某一理念或要点明什么,表达什么。
3.审清题干
审清题干,有利于明确答题的方向、范围、重点。尤其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准确把握,否则容易答非所问,因为在设置考题时,各个问题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
二、考查内容
1.对某一段内容的概括
《泰山之恩》(07浙江卷)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经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2.对跨段内容的概括
《麦天》(07江苏卷)
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文赤壁》(06山东卷)
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3.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07广东卷)
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5分)
三、解题技巧
1.一审清
细审题意,明确要求(限制与提示,审题要做到“三个清楚”:题目问什么,要我答什么;答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并理解其含义(2)在原文中找到与关键词相关的词、句、段
2.三突破
(1)从提示语、核心词句、特殊旬突破
提示语(引出的总结性或列举性的句子,比如“总之、首先、其次”及“认为、看来”等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核心词句(包含作者思想感情和事理的词句)、特殊句(段首句、结尾句、过渡旬、问题的前后旬)。
(2)层层概括突破
对相关内容进行分层次,抓住其实质。进行反复筛选,然后进行综合归纳概括,揭示其本质含义。
(3)挖掘隐含信息
对文中含蓄、深刻、具有言外之意的语句,依据上下文作针对性地解释、归纳概括。
3.三意识
(1)整体意识(整合法)答题时要从全局出发,联系上下文,不能以偏概全,要简明扼要(从详细到简略,由繁复到扼要,即由分及总,删繁就简)。
(2)原文意识
(摘引法)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性强的总结性词句。
(3)规范意识忠实原文,言之有物,有抽象意义,关键词要准、全,分条表述,字数限制,先拟后誊,书写工整,再回首。
四、典型试题分析
下文中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全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试题所说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以上只是对现代文中某一知识点的探讨,在指导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引导,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筛选,从而围绕题目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概括,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