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语文教师要努提升教师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博爱之心、学识修养、能力水平,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关键词】学识修养 学习兴趣 教学魅力 课外活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存在“少、费、慢、差”的弊病。学生学习语文课外时间用的少,教师课堂讲解费时多,学生语文能力提升慢,学生语文素养差,这些问题长期困绕着语文教师。看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好多语文教师是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
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习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其全身心地从事这项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观,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效率之源。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学习的创造思维就会更活跃,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而研究表明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气氛,极大的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悖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因此要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就得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那么,怎样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呢?在这里我就略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师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源头之一。
每天与学生相见相伴的语文教师的魅力,是最有效、最持久的趣源。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同于影视歌坛明星可以凭借外在条件如容貌、嗓音等来吸引观众,而是来自于他的爱心、学识修养。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依靠自己的爱心、学识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一定会被教师的教学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文教师的博爱之心。“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老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殊不知这样的语文老师因缺乏亲和力而与学生在心灵上极大地疏远了,怎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对学生要饱含爱心,既要爱得无微不至,又要爱得不由自主,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真诚的举止,创造出民主的师生共融气氛,用自身崇高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深刻隽永的思想修养不知不觉地吸引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会蓄积而成了。
其次,是语文教师的学识修养。教师的学识修养包含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广泛的兴趣、富于敏捷性和洞察力的思维、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对事物的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等方面,它们都在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虽然一个人不可能精通百科知识,但是如果语文老师具备了比较强的学识修养,那么他积淀在广博的学识修养基础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的教学就如室中养有兰花,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课的综合性和边缘性最强,内容覆盖面最广,所以语文老师就应该广闻博记,成为一个“杂”家,做到了“杂而有章。”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从容自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再次,是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崇高的思想修养,丰富充实的知识素养,并且还要有高超的能力水平。教师的能力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够将课堂引入生活,保持课堂生动、活泼、紧张、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就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特级教师于漪善于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讲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在课堂驾驭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及机动熟练的教学应变能力,这些对于培养和稳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丰富自己的人文积累,陶冶自己的人文品格,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要凭自己丰富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谈吐、真诚大方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水平及综合素质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学生喜欢老师,往往就是喜欢这一学科的开始。
二、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从而充分展现出语文知识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事实上,语文源于生活,也广泛运用于生活,是中学各学科中实用性最强的学科之一,丰富语文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很容易激起学生对语文活动的参与兴趣。学生明白某一知识的实用意义后,就会对它产生兴趣,也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掌握并得到满足为止。因此,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比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猜谜语等,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开展剪报活动,可以培养语文阅读兴趣;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广告用语和广告用语中的错别字,可以让学生更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可以举办各种诗歌讲座、文学讲座,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感动中国人物”“开心学国学”等节目,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总之,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实物、卡片、挂图、模型等传统的直观教具,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形象。在学习戏剧作品时,可播放《西厢记》、《牡丹亭》等戏剧作品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直接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在学习《神奇的极光》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极光和各个地区出现的极光,使学生对极光有更直观的印象,便于理解课文涉及的知识和原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富有情趣和哲理深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求知的乐趣和精神的皈依,创造性地尝试多种形式和方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生活之美,尽情地领略无限的风光和创造的愉悦。
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途径、多角度的,除上述角度之外,比如教师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成就感等等,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这里不再论述。总之,兴趣虽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达标高效”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胡元辉,四川省合江马街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