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教改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慨,这些感慨中其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已经推行多年,高中阶段的新课程实验也在更多的省份积极推行,但从一线调研情况来看,影响新课程实验的“瓶颈”主要还是“新课程理念”,甚至在教师的片言只语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课程理念问题。
下面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书了”
新课程实验推行不久,不少一线教师特别是教有所成的教师感慨最多的恐怕就是“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书了”。如果说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实话实说”自己“教不好”,这还可以理解为是教学经验不足,尚有待时日锻炼,那么,相当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纷纷感叹“不知道怎么教”,这不令人费解吗?为什么用“传统”的教材就“知道”教,而用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教材就“不知道”教了呢?思来想去,似有所获:
1.对教有所成的教师而言,传统教材多年一贯制,早已烂熟于胸,上课时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搞定,多惬意,多有成就感啊,作为学生,我们恐怕也曾有过从心底里对这样的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感受。现在呢?新课程实验教材经常“变脸”,传统教材中的内容所剩无几,而且编排体例变化突出,教有所成的教师仅凭经验仅凭感觉就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了。以语文学科为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编排体例早已让位于文学、社科、科学等专题类的编排体例,文体淡化了,语法淡化了,修辞淡化了,根据课改需要,还会有更多的内容从课本里淡去,还会有更多的内容充实到课本里来,作为教师,如果不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如果不与时俱进,恐怕真的不知道怎么教书了。
2.今天的课程理论早就由传统的“主知主义教育”发展到“人本化教育”,学生“从听中学”发展为“从参与中学”,而我们的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在“我教你学”,还在演绎“穿新鞋走老路”的故事,不知或者不愿甚至不能将新课程理念自觉化为教学行为,当然会有“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书了”的感慨了。
其实“不知道教书”应该是个进步,因为这其中暗含着教者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合指导新课程实验,至少表明教者意识到了新旧理念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顺着矛盾探究下去,摒弃旧理念,确立新理念,那就成功一半了;遗憾的是教有所成的教师往往相信经验,你倡导你的,我教我的,我行我素的结果常常使“越来越不知
道怎么教书了”的感慨变成悲哀了。
二、“我该讲的都讲了”
每当考试成绩公布后,总有教师拿着不理想的分数抱怨:“我该讲的都讲了……”。言下之意,分数不理想、考试考不好都是学生的错。殊不知,教师的抱怨除了有推卸责任之嫌和缺少新课程理念之外,至少存在忽视学生差异的不足:
1.智能差异。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1983年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至少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人与人之间并无智能多少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而一个劲地抱怨“我该讲的都讲了”的教师评价学生时只关注了八项智能的某些方面而非全部,这既是对教育对象评价的不公正,也可能会扼杀教育对象在其他智能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拥有智能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扬长避短,并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2.时代差异。“我该讲的都讲了”的抱怨在一些升学率高、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名校时有所闻,甚至有的教师干脆就明言,现在的学生跟过去的学生相比,简直就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当然这些教师抱怨的主要依据还是学习成绩。殊不知21世纪已经过去将近10年了,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少省市已经把普及高中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高等教育也已收起“精英教育”的脸谱,而扯起了“大众化教育”的大旗。其实,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中教育也可以说是“精英教育”,当时的高中学校平行班级设置2-4个算正常,6-8个就算多的了,绝大部分的同龄人是没有机会读高中的,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一个高中学校的平行班级动辄20个、30个,甚至50个、80个的也不奇怪,我们的教师仍然拿过去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高中学子,肯定会生发出如上抱怨,显然这种抱怨是不符合实情的。
3.性别差异。刘海峰先生在《高考是否对女生有利》一文中告诉我们,30多年来,女生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稳步上升,其中录取总数的比例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1977年为20%左右,2009年估计将在50%左右;女生占报考总人数的比例在1998年以前都高于占录取总数的比例,2006年全国女生占报名总数的比例是46.5%。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前,高中就读的女生比例偏低,80年代前期比例更低,以致于高校少数专业出现了“和尚班”。而今天抱怨“我该讲的都讲了”的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到就读学生性别上存在的差异。
三、“马上找一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经常在课堂上听到教师说:“马上找一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客气一点的是说:“马上请一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句话背后暗含的是“师本化”意识,也就是作为学生,你只要按教师的预设思考探究进而生成就行了,你不需要也不允许越过雷池,而这与新课程试验中的“生本化”理念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追求:
1.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发现?创新”的课程理念都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遗憾的是,在新课程实验的课堂上教师提倡、鼓励或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并不多见,我们的教育对象还没有真正自己动起来。
2.让学生站起来。成尚荣先生在《以价值关怀贯穿有效教学全过程》一文中引用的一句话确实非常尖锐:“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一个战战兢兢的甚至是跪着的灵魂,怎能“自主、合作、探究”?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让学生站立起来,堂堂正正做个“活生生”的人,因为:
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海拔要高。
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开阔。
让学生站起来吧,站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宋执荣,安徽省肥东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