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的课外阅读

2009-11-11 09:17袁迎春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小黑板读后感课外阅读

袁迎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等要求,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关键还是个操作问题,笔者就想从实践层面谈点做法和想法。

“新的《读者》到了吗?”

记得第一次拿着《读者》走进教室是个中午,孩子们起初以为我要边“消遣”边“监管”他们。我问孩子们有没有见过《读者》杂志,大家都说报亭里有卖的,只有班长仇妍等几个女生看过几篇,说里面的文章有文采,就是读不大懂。我说,那我读一篇大家听听,是不是很难懂:

有一个有些邋遢的小男孩倚在花店门口,盯着一大捧鲜艳的玫瑰出神,瘦弱的身子在寒风中发抖。一位绅士见此情景,拉着花店老板耳语了些什么。于是,老板把男孩喊了进来,根据孩子手中的几个硬币定了花价。这位绅士付足了这捧花的余额后(大约几十元),便好奇地一路尾随男孩。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男孩捧着鲜花竟走进了一座公墓,跪在了母亲的墓前,流着泪说:“妈妈,我来看你了……”

读完文章后,我才发觉自己已是热泪盈眶,此时教室里静极了。我顿了顿,说:“买一朵玫瑰就行了,干嘛要那一大捧呢?要是没人帮忙……”于是,教室里一下子小手如林……我和孩子们一起“设想”了这个小男孩可能的遭遇,孩子们的话语里浸润着怜悯,有的孩子说着说着,竟透出了哭声。

“你爱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吗?你又是怎样表达的?”这下教室里的气氛变轻松了,大家的心情也愉悦了一些。

多次集体朗读、讨论后,我开始感觉到六年级的孩子们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舒畅充实、豁然开朗之感。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读者》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杂志,几乎达到爱不释手、争相传阅的地步,于是,每到月初,班上时不时会冒出:“新的《读者》到了吗?”。

“大家好!今天我介绍的是……”

当然,《读者》这份杂志主要面向有一定生活阅历,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小学生也只有上了高年级,才能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阅读,是一种提升式的课外阅读。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有那么多好书可读,教育者也开出了一长串适合各学段学生的阅读书目。

孩子们喜欢较着劲儿地挑不同的书看,一是兴趣使然,二是“展示”需要。每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课上,“大家好!今天我介绍的是……”的开场白不绝于耳。在讲述自己阅读书目内容之后,别人可以质疑提问。如果你说的内容懂的人太多,人家就不感兴趣,说你“老生常谈”;而如果你说的时候张冠李戴,性急的同学甚至会“轰”你下台。

在这样的“压力”面前,孩子们为了珍惜两周才可能轮到一次的展示机会,所以选择书目的时候必然要“煞费苦心”,追求的是“人无我有”“决不雷同”。

光做到内容新颖还不够,最要讲究的则是“融会贯通”,也就是说,你要经得起问。能让人家问不倒是要下一番工夫的,你读书的时候必须十分投入,要把其中的来龙去脉理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唯有这样,你讲的时候才可能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从某个角度说,读书就是为了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用展示的办法激励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

“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全班“口头展示”的机会毕竟有限,不过没有关系,我们每个小组(四人小组)不是还有块“展示板”吗?这块小黑板正反面都好写,也好挂。课堂上咱用它展示预习成果,课后就可以用来展示读书成果了。

因为黑板小,展示的内容必定有限。那到底展示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摸索,发现这跟出黑板报是一个道理。根据读书展示的特点,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种“栏目”类型:

1. “内容早知道”:包括书名、作者、书的主要内容。

2. “作家的小秘密”。包括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经历、作品等。

3. “豪言和壮语”。一是作家本人的名言;二是书中主人公的经典对白。

4. “人物漫画像”:主要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个性解读。

5. “好词和佳句”:这是常规手法,地球人都知道。

6. “我的点评”:学学于丹、易中天、王蒙等大家的做派,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黑板一般每天中午挂出。十个小组,十块小黑板,五块挂在前面的大黑板上,五块挂在后面的黑板报上。挂在前面的自然是前五名完成的,抢“头版”大概是人类的本能吧!为了美观,各小组还加花、插画,讲究个图文并茂。小组内四人也是“轮流坐庄”,“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困难大家齐帮助。

“老师,你也来写读后感吧!”

如果说上述几种做法似乎还停留在“复制”这个阶段,那么写读后感就是见“功底”的招数了。可是,不知是何原因,一提到写读后感,大部分学生就有“反感”情绪。

去年我正式提出要写读后感的时候,有个女生嘀咕了一句什么,旁边几个学生都笑了。我一想这里面肯定有“情况”,便耐着性子问大家有什么想法,有好办法可以说出来。果然,有“忍不住的”站起来就说:“老师,要是你跟我们一起写,大家就喜欢写了!”

此言一出,大家都愣住了。既然被“将”了一军,我得应战啊!学生这话的潜台词是:“写读后感太麻烦。你硬叫我们写,你愿意写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必须接受“挑战”,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写读后感的动力。忽然又想到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不爱写作的老师怎么可能带出“小作家”呢?

学生普遍认为写作“苦”,如果老师能实打实地“陪一陪”,也许能让学生以“苦”为“甜”,乐于写作了。

于是,我欣然提笔,也学着学生的样,托着腮帮思索起来。当然忘不了先“激”一下学生:“40分钟400字,谁写不好别下课。”“别说话不算数!”我班的楞头小子刘元奇情不自禁地答了腔,大家哄堂大笑。写的时候,许多学生时不时瞟我一眼,见我落笔如飞,他们也就争分夺秒,专心写作了。

老师真正参与到“习作”“交流”中,不再做“旁观者”,或仅仅当“裁判员”。可以想见,这带给学生的“激励”是多么强烈啊!学生读读书,写写自己的感想,再和老师、同学进行“思想碰撞”,这又是多么的有意思呀!

这些旨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兴趣,提高孩子们阅读水平的做法,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读好一本杂志,搞好一次展示,用好一块小黑板,共写一篇读后感。这每周“几个一”的做法简单易行,还真的管用!

(作者单位:南通市天生港学校)

猜你喜欢
小黑板读后感课外阅读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热闹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智能小黑板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美小学配备防弹小黑板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