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状态,最佳教学生长点

2009-11-11 09:17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听泉阿炳生长点

郑 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利用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学生状态,导引学生的阅读视线,变学生资源为推进教学的生长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了解课前状态

教学活动应在学生个体经验的背景下展开,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课前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个体经验。为此,教师应在课前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感知、感悟等,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对学生的课前状态作出判断,并据此适当调整事先预设的教学策略,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例如,教学《军神》前,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的疑惑,事实上,这一问题正是刘伯承的精神内蕴,解决好这个问题便读懂了文本。但如果仅凭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则较为笼统和肤浅,此时,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前状态就显得十分必要。于是,我提前进教室,了解学生对“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的看法,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引用文中沃克医生直接称赞刘伯承的句子作答。可见,这个句子应是学生当下阅读的关注点,理应成为感悟全文的突破口。课上,学生在这句话的导引下,一步步走向深层阅读,与我课前有针对性地了解学情,并顺应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及时调整预设是分不开的。

关注课堂反应

教师应意识到实际课堂状况比预设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反应是学生的感知、理解、感悟、情感等与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这种反应不一定都是积极的,但面对“节外生枝”,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的关注、真挚的呵护,有选择地变学生的课堂反应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地增值。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学生的课堂反应才能充分展示,教师也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课堂状态,并根据学生反应对教学活动做出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调整。例如,教学《蚕姑娘》时,某个学生在交流中说了这么一句:“蚕姑娘要变成蛾姑娘,多不容易啊!”这时,我眼睛一亮,“多不容易啊!”这浅显的儿童化语言既贴近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又暗示了文本主旨,何不将此融入“多不容易”呢?于是,我决定放大这一体验,激发学生找相似的自然段,然后问哪儿相似?这样定向引导学生找出第2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中都有的“吃——睡——脱——醒——变”这五个表示动作的词,然后,每当学生潜心阅读蚕姑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时,我及时利用刚才那位学生的体验点拨:“哎,蚕姑娘多不容易啊!”经过多次激活和强化,让这成为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点,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的沟通。

洞察发展变化

学生的发展变化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时刻关注学生细微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从而清晰地认识、理解、把握和顺应学生的真实体验,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关注同学彼此之间的体验,学会欣赏彼此之间的变化,最大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的细微变化很容易成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触发点和共振点,文本教学目标会在触发中逐步被学生内化,学生阅读方法会在共振中自我建构,每位学生会在“我参与、我成长”的快乐中,惯于采用自读、自悟、自得的学习方法,达到“不为而为之”的语文教学境界,教师也会在促进学生发展中感受教学相长的快乐。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时,为让学生感受阿炳第二次听泉的复杂心境,深入品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我注意引导学生比照参读阿炳两次听泉的片段,学生能感悟到前后听泉的不同点。可在讨论交流中有位学生说:“从‘饱经风霜可以看出阿炳第二次听泉的心境,与第一次听泉时师父的心境是一样的。”面对学生这一深度感悟,我随即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将此作为推进全班同学阅读的生长点,引导道:“两次听泉,还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样,凭借学生的阅读感悟,沿着学生的解读思路,促进学生走进二泉映月的情境、师父的心境以及阿炳的内心,感受这里泉声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不仅是师父心境的表白,也是阿炳艰难身世的再现以及艺术才华的展现,进而深刻感悟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吸纳学习收获

教师透过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课要结束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表达本堂课的学习困惑或收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鼓励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走近老师,从中捕捉学习效果;还可以在课后,回味学生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言行,审视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这样,透过学生的言行、困惑、收获,增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了解,吸收反馈信息,及时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并根据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或增删课后作业的训练点,或调整下节课的教学起点,帮助学生沿着学习收获进一步品读、感悟和内化文本。例如,为升华学生对《爱如茉莉》中真爱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结合本文内容或生活经验,以‘爱是为开头,写一两句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时,有位学生说道:“爱是平常生活中的小浪花。其实,这种随时为对方着想,彼此心心相印的爱在我们身边十分普遍,只是我们熟视无睹,没有注意而已。”这位学生能从本文的启示中获得如此深刻的生活感悟,实属不易。于是,我立即放大这位学生的感受,将其作为话题习作的材料,顺势引导:“请大家回家注意观察爸爸、妈妈之间,爷爷、奶奶之间的彼此关爱,一周后,写一篇《平平常常的爱》。”这样,将某个学生的收获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识,并将此作为新的学习生长点,学生会眼前一亮,怦然心动,全身心地投入习作。

(作者单位: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听泉阿炳生长点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张帮主
张帮主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作品二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Ⅱ)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
王玉岭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