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锡铭
我与张庆老师一起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0多年了。我俩在南京金城花园住一起,两个房间紧挨着,感觉就像一家人。我喊他“大帅”,他叫我“小钱”。说起“大帅”之称,还颇有点渊源。在教材编写的头两年,编写组的几个同仁这样尊称两位教材主编:朱家珑老师(当时还没有任省教研室副主任)为“龙头”,是个领头人,引领我们前进;张庆老师为“大帅”,坐镇中军帐,具体指挥教材的编写。于是,“龙头”和“大帅”两个外号就一直叫到了今天。不过,我喊“大帅”,除了敬意外,更多的是亲切,我早把张庆老师当作自己的长辈;张庆老师叫我“小钱”,更多的是关爱。在与张庆老师朝夕相处中,他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真、细、实、谦”。
真实·真情
张庆老师一直提倡一个“真”字,他说:“我们的教材要积极反映时代的面貌,给学生真实的感受,我们的教学必须求真,让学生去真切地领悟。”所以,在教材启动之初,我们就定下一个原则,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又要积极反映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张庆老师总是叮嘱大家尽力关注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寻找最佳切入点。
一次,我从苏州回南京,兴奋地告诉张庆老师:“沪宁高速开通了,我这次就是坐‘高速过来的,感觉特好。以前从苏州到南京坐汽车要6个多小时呢,现在不到3个小时。”
“是吗?”张庆老师很感兴趣地问,“真是一条黄金通道呀!小钱,你去收集一下沪宁高速的资料。”
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不几天就收集了一大堆资料。可张庆老师看后摇了摇头,说:“这些不行,我们的课文应从孩子的眼中去看沪宁高速,看来还得亲身体验一下。”
于是,张庆老师又安排郑加强和马培文两位老师去“体验生活”。两位老师从沪宁高速的起点——南京,坐到终点——上海;吃罢午饭,又从上海坐‘高速回南京。上海站的一位师傅奇怪地问:“你们不是来出差的吗?怎么刚到上海又要回去了?”马培文老师笑着答道:“我们的差就在你们沪宁高速的路上。”
两位老师回来后,以孩子的视野写了坐高速汽车的感受,突出了沪宁高速的“宽、平、长”的特点,点出了沪宁高速在长江三角洲的巨大作用,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经过集体打磨,《飞驰在高速公路上》诞生了,这篇课文也成为师生们喜爱的经典课文。
可是,到编写国标本教材时,张庆老师却建议撤下,他说:“课文很好,但今天高速公路已经普遍,不再是新生事物,教材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地反映时代与生活的变化,成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文本。一篇课文教上几十年,只能让人思想僵化,教材也会失去活力,所以,编教材要有发展的眼光。”尽管我们对此课有点不舍,但觉得张庆老师的话是对的,也都同意了。
张庆老师不但对教材编写是严肃、认真的,就是对于普通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来信都是极其重视,一一回信,用真情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一次,张庆老师拿了一封信,对我说:“小钱,这是一封家长的来信,说我们教材对《枫桥夜泊》中‘江枫一词的注解错了,不应是‘江边的枫树。因为寒山寺前没有江,是条大运河。所以,她认为‘江枫应是寒山寺前‘江桥和‘枫桥的合称。她还实地去苏州考察了一次,并说中央电视台在一个节目中也有同样的看法,要求我们教材改错。你是苏州人,对寒山寺熟悉,你怎么认为?”
我回答:“应该是指‘江边的枫树。”
张庆老师又问:“你能拿出充分而又令人信服的证据吗?”
我一时语塞。
张庆老师拍拍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做学问,可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这样吧,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你回苏州去考证一番,拿出真实的证据来。如果真是我们教材错了,那就赶快改过来;如果是那位家长弄错了,你要耐心地说事实、讲证据,让她心服口服。这位老太太已是60多岁了,还这样关心我们教材,我们也得真心对待啊!”
我领命回苏,拜访了寒山寺监寺大和尚,了解了寒山寺的历代变迁;去枫桥镇查阅了镇志,采访了当地老居民;考察了“枫桥”和“江桥”的建造和重修年代;还特意去苏州碑刻博物馆,从中国最早的城市图形碑刻——“平江图”上做推断……经过一系列考证得出,“江枫”的确是“江边的枫树”的意思,因为当时寒山寺前的确有条江,名叫枫江,宋代还曾引江水入寺呢!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改道走枫江,现代人就不知这条河曾名为“枫江”了。而古代枫江对面确有山坡,遍种松柏、枫树,故“江边的枫树”能够成立。另外,枫桥唐就有之,而“江桥”建在宋之后,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江枫”不可能是“江桥”和“枫桥”的合称。
当我把考证到的情况详细地分析给那位家长听后,她激动地说:“真想不到,为了一个小小的词意,你们竟花了这么大的工夫去考证,真是太令人感动了。苏教版是好教材,孩子们用它是一种福分。”
一场观点的对立就这样圆满地化解了,我们用真情和严谨赢得了信任!事后,我写成了《江枫考》一文,发表在《小学语文研究》上,文中除了对“江枫”词义的考证外,对古今地名、词义的变迁,以及诗词考证方面也做了一定的阐述。后来,《汉字文化》杂志转载了我的文章,他们的编辑在给我的信中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术成果。我想,这是张庆老师对我的信任,给了我锻炼和展示的平台。
细致·细心
如果你与张庆老师处久了,你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张庆老师的“细”。
首先,这个“细”是一种细致。见过张庆老师的人都会注意他那副厚厚的镜片。想要告诉你的是,高度近视并不影响他目光的犀利,教材中极其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虽然我在教材编辑部算是比较认真、细心的,张庆老师也常说:“小钱校对过了,我就放心了。”其实,我常常遇到汗颜的时候。
教材开始都是在上海丽佳制版公司编排、制版的。当时,既要做“真书”,又要做“假书”。所谓“真书”,即学生马上要用的课本;所谓“假书”,则是指分别给江苏省和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送审的样书,尽管每册只做16本,但丝毫马虎不得。由于要做的课本比较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驻扎在上海制版公司。李亮老师负责整体编排,徐大宁老师负责版面设计,我和张庆老师负责校对。一次,一册教材全部校对完毕,公司也出了菲林(胶片),张庆老师让我在菲林上再校对一次。菲林是元开,很大,一张菲林就要占一张大桌子,趴在桌上校对很累。而且因为课本是折页的,每张菲林上的几十页教材内容不连贯,得细心地一一对照着校对。教材是彩色的,得出红、黄、蓝、黑四套菲林,也就是说,一页教材得校对四次。那次,我认为已全部校过,也看着在电脑上改过,应该不会有问题。所以,在菲林校对时,就马虎起来,匆匆看了一遍后,就说行了。张庆老师又认真地校了起来,突然,他大声喊:“这里有一个错。”我一惊,过去一看,果真,一个逗号没有改成分号。我有点奇怪,昨天的校对稿上不是已改了吗?怎么还会错?后经调查,原来是制版人员错把前一个文档发排菲林了,幸亏张庆老师细致,不然问题就大了。张庆老师说:“看来,任何事情都马虎不得。”尽管张庆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我,但我觉得脸上直冒汗,张庆老师的细致,永远是我的榜样!
张庆老师的“细”,还体现在他的细心上。自从我患鼻咽癌后,张庆老师给我下了一条命令:“绝不能再熬夜,晚上十点,必须睡觉。”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关爱。由于我治疗后,口中唾液极少,所以,吃饭时必须用汤和着饭才能咽下。这就加重了胃的负担,几年下来,得了胃炎。发作起来,还是蛮疼的。一次,我又胃疼,在食堂吃饭时,我忍着没说。但我苍白的脸色逃不过张庆老师的眼睛,吃罢晚饭,他就来找我了。了解原因后,张庆老师亲自给我按摩,还教我手部按穴法。看着张庆老师头上的汗珠,我心里好感动,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给我这个年轻人按摩啊!我敬爱的张庆老师!
朴实·务实
张庆老师常说:“我们给孩子们的,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好东西,要贴近学生实际,能为他们所接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教材编写不能追求情节的曲折、语言的华丽,要从细小之处入手,小中见大,朴实中见真情。”对于伟人、名人类课文的选材,张庆老师主张朴实一点,不要“高、大、全”,应是贴近学生的“实在人”。
记得有一天,张庆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选一个反映孙中山题材的小故事,编一篇课文。
我找来了大量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希望从中获取灵感。我先后选了孙中山发奋留洋、建立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推翻帝制等故事,可张庆老师看后都不满意,说:“故事是很生动,但背景宽泛、篇幅长,人物形象的感召力也不够,还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我没有气馁,继续寻找,终于发现了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张庆老师读后说:“好,现在,你从孩子的角度来写成课文,这样,才能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
当我写成的《孙中山破陋习》的初稿拿给老师们审读时,大家一致称好。之后,张庆老师在不少选文会上都提到了这篇课文,要求教材留给学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伟人、名人走进学生心里,而不是简单地记下他们的丰功伟绩。这样,我们的苏教版也就有了独特的伟人表现手法:毛泽东教导小八路要好好学字;陈毅探母;刘伯承治疗眼睛;朱德领导红军为藏族同胞耕地;彭德怀为解战士们的饥饿而忍痛杀坐骑;聂荣臻送还日本孩子;周恩来宽厚待人;邓小平刻苦练字、骨灰撒大海……我们的领袖、将帅不再是以往的横刀跃马、叱咤风云,也不再有神秘光环,一个个朴实而鲜活,但从他们平凡的小事中显现了其伟岸的品行,对学生学习做人有着更深的意义。
张庆老师倡导教材的朴实,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朴实的人。走进他的房间,看不到高档、华丽的东西,给人印象强烈的是书多,从线装的开明读本,到厚厚的《辞海》,到大百科系列词典,连衣橱下部都放着书。张庆老师除了喜欢听听京戏、打打太极拳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说:“我们是读书人嘛,当然读书是首位的啦。我们编教材,就更需要读书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做人,还是朴实一点好,‘朴就是质朴,‘实就是实在。教书、编教材注定是清贫的,所以朴素一点没关系。但我们是在为下一代奉献,所以,精神上是富裕、充实的,在实实在在的做事中,我们能感受到快乐。”
朴实的张庆老师还很务实,遇到任何困难,他都能及时调整策略,找出最佳应对措施,有时还能出人意料呢!
2002年夏,由于长期劳累和用眼过度,张庆老师那高度近视的眼睛吃不消了,视网膜脱落了。大家都非常焦急,张庆老师可是我们的主心骨呀!这时,我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老师也曾视网膜脱落过,到上海治疗,经过专家手术后,基本治愈。我一说,老师们让我赶紧回苏州找那位老师去联系专家。十天后,我总算都联系好了,回到南京才知道,张庆老师已住进了省人民医院,且马上要动手术了。我赶到医院去看他,张庆老师说:“等不及了,我得快点把眼睛治好,教材等着我呢!李亮老师给我打听过,这里的专家也很不错,我就近治疗了。这样方便点,也能减少大家的麻烦。”
手术非常成功,但还需要半年左右的恢复,医生叮嘱,这段时间绝对不能用眼,所以,张庆老师就回徐州休养了。大半年后,张庆老师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大家吃惊的是,这次,他竟带来了一本书稿——《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献给奋战在课改第一线的语文老师》。
我有点奇怪:大帅不是不能用眼吗?怎么能写书呢?当我向他提出疑惑时,张庆老师笑了:“眼睛不能用,但脑子没有闲呀!我不能浪费了这几个月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就反思我们的教材、教学,为奋战在课改第一线老师奉献一点光和热。”张庆老师就是利用这“难得”的静心时间,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为我们的母语教育勾画着灿烂的明天!他让家人记录下他的思考所得,请王业凤老师代他输入、整理文稿。真的没想到,一场大病成就了一本专著,这就是我们的张庆老师!
谦和·谦虚
张庆老师为人谦和,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任何人与他交谈都觉得轻松、愉快,而且常常获益匪浅。我更是“近水楼台”,在编教材、写稿、改稿中遇到疑难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请教张庆老师。而每次张庆老师都是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地听,然后详细地解答、指点。如果一时说不准,或没把我说明白,张庆老师会“请求似地”问:“能不能容我再想想?”半天、一天后,张庆老师会把我找去,再做指导,有时还会与我讨论一番。每次从张庆老师房间走回我的房间,虽然仅几步路,但我感觉厚重了不少,我知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许多精彩设计都是张庆老师的杰作,如汉语拼音的情境图、语境歌,单元练习“读读背背”中的“古今贤文”、成语歌等。面对广泛的好评,张庆老师却说:“我们不能仅听赞美之辞,我最想听到的是真实的想法,特别是对教材不足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教材的不断完善。”所以,每次新的编写设计,他都非常虚心地听取大家意见,而且要求交流时,必须说真话,要敢于发表不同看法,哪怕是争论也不要紧。
在编国标本二年级下册时,张庆老师已把整套教材单元练习“读读背背”中的成语歌设计了出来。一天,他拿了一份设计好的成语歌给我,说:“小钱,你认真读读,然后将自己读后的感觉和意见写下来。认为好的,说说好在哪里;认为有不好的,要指出问题在哪里,并提一些改进建议。”
以后一周,我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张庆老师写的成语歌中了,不知不觉竟写了近20条意见。当我惶恐地交给张庆老师时,他竟然笑着说:“好呀,这才是我想要的!”接着两天,我们一老一小不断交换意见,最后,张庆老师说:“现在,我更有信心给大家讨论了。”
望着张庆老师,我既兴奋又感激:几天的研读、讨论,真让我长进不少,这是大帅有意培养啊!我为能在张庆老师身边工作、学习而倍感荣幸!
张庆老师还积极向他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都有长处,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有一天,我又向张庆老师请教问题。谈完后,张庆老师对我说:“小钱,听说你最近出了本新书?”
我一怔,尴尬地说:“只是一本学生用书,‘小儿科的,我都不好意思拿给您看。”
张庆老师笑了笑:“学生读物也不能说是‘小儿科,有的还藏着大学问呢!能给我瞧瞧吗?”
我回房间拿了书送到他手上。张庆老师拿下眼镜,把书凑到眼睛前,边看边说:“《小学生作文出新宝典》,书名蛮吸引人的。哟,还是你一人的专著。我得认真看看。”
我难为情地说:“大帅,您得好好指点,看看书中有哪些问题,我以后可以改过来。”
半个月后,张庆老师把我找过去,认真地说:“你的书,我读了,写得很好嘛!像‘写作不是简单的模仿、作文要有自己的个性、写作心理调节等思想,还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在我们今后的作文教材编写中,还是可以吸取的。这次,小钱做了一回我的老师。”
“哪里,哪里,还得大帅多指点。”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可甜着呢,我得到了张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张庆老师对苏教版小语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贡献是巨大的,可是,他从不以此居功自傲,相反,他说:“我愿为母语教育研究献上一个完整的‘标本。”对于我们常提的“张庆老师的八字方针”,他总是更正,说:“不能说是‘张庆老师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把苏教版的教学思想做了总结,提了出来。”
在凤凰卫视的专题采访中,张庆老师称自己是“草根”,说自己只做了一些基础的事。这是他虚怀若谷的道白。大家都知道,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也是一位语文开蒙教育的旗手!
我衷心地祝愿张庆老师思想永远灵动,生命之树长青!
(作者单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