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如何感知历史整体知识

2009-11-05 08:54王国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感知历史

王国清

【摘 要】在教学中,高中历史知识可从一个绝对整体和若干相对整体的角度去感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和知识基础,对整体知识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历史 整体知识 感知

感知整体知识这种教学活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也就是从语文教学中得到启发,把这种教学活动引入到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尝试。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整体知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习历史的关键步骤。

感知整体知识,就是以历史系统知识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具体指对历史知识的一个整体在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由相互联系着的各个部分构成。所以,根据相互联系着的组成部分,可确定要感知的整体的大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可分为一个绝对整体和若干相对整体。

一个绝对整体就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三年高中历史学习的所有内容。现行教材中包括必修课《中国近代现代史》和选修课《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新课程标准中包括三门必修课《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和六门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

若干相对整体比较突出的有:

1.以一个专题为一个整体。中学历史课程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单一的通史体结构,主要是中外两门通史,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吸取了专门史编撰体例的长处,采取了专题性的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另有六门选修课程。在历史知识的讲授中,可以以一个专题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去感知,使学生在某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2.以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为一个整体。如现行教材中每一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社会),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3.以某一时期(单元或阶段)为一个整体。如现行《世界近代现代史》中的阶段有:简单协作时期;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时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时期等。另如《中国近代史》中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特殊时期。

4.以一章(节)为一个整体。现行高中教材共有34章165节(具体略)。

以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历史学习中的整体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感知呢?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感知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知识经验。实践是感知的基础,在实践中感知逐渐完善和精确。所以,要根据高中学生在生理不断成熟的基础,知觉、思维、智力、性格、情感等主要心理特征的发展也逐渐加快的这些变化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阅读历史知识,做到初步理解。将课堂由“死”变为“活”,由“静”变为“动”,由“教”变为“学”。

感知绝对整体:在教学中,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并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学习过程,进行三年历史课程学习过程设计的全面研究与探讨,对三年的教育目标及如何完成这些教育目标进行整体的设计与确认。这集中体现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也只有在高三复习时,学生才有机会与可能同时面对三年高中历史学习的所有内容,使其感知绝对整体知识成为现实。以目录、大事年表、引言和课文通览教材,初步理解三年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得到学科整体的、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

感知专题整体:现阶段,专题教学也主要体现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搞好专题教学是高考历史复习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也是历史备考中最难的环节。传统的专题复习已不能适应新高考的需要,而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来构建专题则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感知专题应该把握专题复习的新原则: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如专题“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先以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精炼归纳,但决不脱离教材,要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史上的四次统一与三次分裂;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统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统一,美国南北战争,德国两次统一。然后,再归纳出规律、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支流;国家统一的原因、影响;国家分裂的原因、影响等。专题总结时,不能理论性过强,而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实行大专题主干知识的系统归类与单元内小专题式相结合的方法,专题内容不能过多过大。要以问题整合为前提,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当融入历史新课改的内容,体现新颖、准确与导向性。

感知阶段(单元或时期)整体:历史过程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时期)性。感知阶段(单元或时期)整体首先要确定时间范围、标志事件和小阶段;其次,理清主要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再次,分析主要矛盾,理解重点、难点;最后,概括阶段特征。如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 年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初~1966年5月);“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至今)等四个阶段。依据主要矛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可归纳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逐步展开,并取得辉煌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形成;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和“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外交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感知章(节)整体:如“太平天国运动”一章,在教材中安排了两节内容,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斗争的历史,包含“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四个目,具体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准备、兴起和发展四个方面。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进军、还是定都天京,都具有鲜明的阶段。《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因为它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以土地制度、圣库制度为核心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状况,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让学生发挥历史想象力,明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在“中国步入近代不久”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在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后,及时地引入新课。导入新课后,据以上分析开门见山地指出本节课所包含的四项内容,以“原因—准备—兴起—发展”的线性结构方式(板书)呈现在学生面前。再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分析任何历史事件都经历了“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四个环节。这样,收到大纲对高中学生要求“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教学效果。努力使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从“了解”和“理解”上升到“理解”、“掌握”、“认识”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侯振海.2005年高考历史命题特点对历史复习备考的启示[N].语文报(文科综合版·历史),2005-9-28.

猜你喜欢
感知历史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新历史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
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