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琼
【摘 要】对每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
【关键词】英语 朗读 背诵
朗读与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看家本领”,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从而达到无师自通。同时,朗读与背诵也是众多名家学者学习英语的成功经验。朗读和背诵几乎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容易得到保证及满足,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一个人完成,无需找伙伴做训练对象;朗读和背诵同样也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需要学生专门用大块的时间来完成,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一、朗读与背诵的好处
1.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背诵文章能够帮助我们强化练习语流、语速;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还能丰富词汇,增加语言积累。背诵文章可以使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往往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并模仿运用那些已接触或背诵过的惯用词语、句型和表达法。背诵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
3.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背文章能够促使我们多读,而且是大声朗读,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反复朗读甚至背诵,这样,语感就会得到加强。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学习者要会诵读,能再现,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使用语言材料。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这一角度说,朗读和背诵是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4.增强记忆力。记忆力是智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有的应用都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人的记忆力也象人的大脑一样越用越好,如果勤记多用、重复练习、增加印象是可以增强记忆力的。马克思从少年时代开始坚持不懈地用一种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语去背诵诗歌,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列夫·托尔斯泰也是采用背诵的方法增强记忆力的。他说:“背诵是记忆的体操。”每天早上,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强记一些英语单词或其他东西,来增强记忆力。因此,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方法之一。
二、朗读与背诵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语音语调。宋代朱熹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他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英语教学界的老前辈范存忠先生说:“假使能从头学起,我一定不怕麻烦,首先把英语的基本语音语调学好。”“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精神,而传达这种精神的是音调。所谓‘语感只能从音调里体会出来,也只能通过音调表达出来。”
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多听语音、语调纯正的录音,多加模仿,并在朗读与背诵时做到发音准确、语调正确。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发音错误而导致拼写错误,又能学到“原汁原味”的口语,以便能在今后学以致用,投入到真正的交际活动中去。
2.积累语言知识、注意篇章结构。在朗读和背诵时,学习者不可能只看着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去死记硬背,而应该反复观察句子结构,认真体会词汇用法。因此,多读、多背一些语言地道、难度适宜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累语言知识、总结语言规律的习惯。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应注意段落结构、谋篇布局的观察与分析。这样既能在真实语境中对词语进行准确理解,又能欣赏、模仿到作者在谋篇布局时的匠心所在。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朗读与背诵中要以一些重要的关联词语,如therefore, but, whats more,that is,although等为线索来帮助记忆。这样记忆更容易,又能体会到上下文的关联,并可在写作训练中加以模仿。
3.超时学习。很多学习者在背诵完一篇文章后,稍过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超时学习”。所谓超时学习,又称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刚好能熟读并背诵的基础上的附加学习。学习者要学会在刚好能背诵英语材料之后再加上一段时间的过度学习,这个量相当于完成初次背诵时间的50%。比如,背诵一篇文章需20分钟,应该再加上10分钟的过度背诵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好方法。
4.做到“音、形、义”统一 。理解与朗读背诵是密切相关的,理解透彻有助于朗读背诵。背诵的快慢,要以句子的“音、形、义”能否同时达一点为准;如果达不到,“义”落后于“音”和“形”,则背诵就得放慢,熟练后再加快。在背诵过程中,一定要真正明白自己正在背诵的内容,同时相应的文字形象重现在脑海里,这是背诵课文的关键。
5.诵读要善于利用闲散的时间。诵读并不像解题和作文,要求思路的完整性。诵读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思考数个钟头却空手而归一无所获的现象。要谨记,在诵读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分钟的付出,就会有一分钟的收获。所以,我们大可利用这一特点,把长篇大论一一肢解。这样,既利于记忆,也利于消化吸收,同时也利用了闲散的时间。
6.诵读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想花最短的时间记最多的东西,尤其是想过目不忘。如果那样,心态就会不冷静,对记忆不利;另外,就算背下来,也像囫囵吞枣一般,记不长久。文章的背诵是要基于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对它们的理解。背诵之初,不妨先熟读几遍,让语调、语速服从于所背诵的内容,把生僻字词先熟练掌握,然后再逐句逐段地去记忆,这样的记忆有效而持久。
7.选文实用性要强、要精。巴淑先生说:“我觉得初学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精读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诗歌,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成敏锐的语言感。”选文体裁要广泛,小说、散文、书简、演讲等均在入选范围内。诵读的文章主题主要是日常口语和书面表达的常见主题,熟读背诵之后便可以据为已有,灵活地移植到自己的口语、写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选文章每篇文字力求长短适中,都在200字以内,短小精悍,宜于诵读。
8.要立足于一个“恒”字。诵读一定要有恒心。一般从开始学一篇文章之日起,平均每天应抽时间念五六遍。不仅要日夕涵咏于英语中,还要周期性地复习背诵,做到温故而知新。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系统由三个阶段构成:感觉储存阶段、短时记忆阶段、长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容量小、信息停留的时间短。要想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移到长时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条件:强度和频率。其中,频率就是指识记内容呈现的次数,也就是说,诵读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坚持就是胜利。
总之,朗读和背诵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传统“法宝”,符合国情,更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背诵一篇课文,目的不在于数年或数十年以后,能一字不错地背出来,而是要通过大量的背诵,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做到背熟、背烂、背透,达到听之能想起,说之能表达,语感常有,语料常存,随取随用。重视这一条,将会对我们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论引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4]戴·冯塔纳.教师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王炯华.毛泽东读书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7]钱键强.记忆之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8]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