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迁移规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11-05 05:09吴家宁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习迁移学科渗透创新

吴家宁

摘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赖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促进学生正迁移能力的形成,克服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典型例题以点带面,归纳一般规律,通过训练,加强学科渗透,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迁移:创新:教学: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之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化学上,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很多,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正确地掌握和应用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一、学习迁移能力的含义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实都是对学习迁移的高度概括。

原有知识经验对后面的学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一定都是积极的。我们把一种学习能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称为学习的负迁移。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一条化学反应规律:强酸可以制弱酸,弱酸不能制强酸。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就能顺利理解:实验室制H2S,SO2等反应的原理等等。然而,当把这一规律应用于向CuSO4溶液中通入H2S时,有些学生常推断为不反应,这就是负迁移在发生作用。

学习迁移,也不仅发生于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影响上,后面的学习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改变,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应用来加深知识的理解”,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我们把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的影响,称之为学习的正向迁移,而新的学习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称之为学习的逆向迁移。例如。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形成了“电”的概念,因此他们在学习电离概念时,总误认为电解质的电离是在电流作用下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特别强调“电离”与“电”没有联系,它既不需要电流作用,也不产生电流,电解质本身也不显电性。电解质溶于水时的电离,是受极性水分子作用;电解质受热熔化时的电离,是由离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足以克服彼此间的引力的结果。

可见,学习发生迁移是学习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够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应用到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情境中去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迁移水平的高低是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促进学习迁移能力的方法措施

怎样的知识易于发生迁移呢?我们又该如何发挥知识正迁移的积极作用,而避免知识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呢?

1、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为学习迁移夯实良好基础

对于理解知识,传统的观点认为,理解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而学习迁移理论和经验都告诉我们,没有理解的知识是难以发生迁移的,也就是说。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应用知识,是为了更容易地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容易。例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家用手电筒中的电池、蓄电池、宇宙火箭中的高能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已具备了一定化学知识的学生很快意识到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然后让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试剂,自己设计一套由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装置。最后分别让几组学生将他们设计的装置拿到讲台上来演示,让大家讨论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至于以后对原电池的原理、本质属性和形成条件的归纳阐述,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并且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之中,因为这是由学生自己探索创造而发生的知识迁移。

为了能透彻理解所学知识,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所学知识,努力用已掌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解释新知识(正向迁移),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能在这些情境之中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让知识在迁移、应用过程中得到强化(逆向迁移)。这是教师“教书”的关键之所在。如,信息题是近几年高考、竞赛化学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可以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摄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化学问题中某些有用信息复杂隐蔽,导致有用信息捕捉不到或不全,致使解题过程中断,这时教师应着力启发诱导学生把隐蔽的信息挖掘出来,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以确保解题过程的顺利进行。例如,NOmex纤维是一种新型阻燃性纤维。它可由间苯二甲酸和间苯二胺在一定条件下以等物质的量缩聚合成。请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此题陌生度较高,许多学生感到条件不够,信息不足,苦思冥想,无法写出,这时教师若能提示学生:课本上讲的氨基酸形成二肽或多肽的原理是什么?教师的这一句话,敲开了学生的疑惑之门,引出了思维之路,他们会以氨基酸形成二肽或多肽反应原理中得到信息,迁移到间二酸与间苯二胺的反应,共同点都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脱羟基,氨基上脱氢,进而变通间苯二甲酸分子中羧基与间苯二胺分子中的氨基相对应,通过缩聚反应生成线型NOmex纤维。这样使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由于各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和老师的意愿相差甚远。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化学课本进行自主阅读,自我理解,是学习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必不可少。为了理解所学知识,理科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练”。有些学生以为自己已经反复阅读了有关内容,可一经解题则困难又出来了。其实,从熟悉课本内容到理解、掌握,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说有些知识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一时难以从字面上“彻悟”,就说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不练却很难悟出其“真谛”。例如: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6的H2和Cl2的混合气体光照,反应完全后得到的气体混合物(与原混合气体同温同压)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大于36

B小于36

C等于36

D无法确定

如按常规解法,先设未知数,判断过量,然后计算生成物的量,最后计算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这样的解题方法需花大量时间。假如运用综合分析法。根据H2+Cl2=2HCI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一定,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质量(g)/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mol)为一定值,即可迅速

猜你喜欢
学习迁移学科渗透创新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
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