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真 付碧珍 刘亚芬
[摘要]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发明、人类进步无不与之有关。通过对灵感思维科学机理以及人才战略的论述,阐明了灵感思维成为培养创新人才重要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述了静思是培养灵感思维最具系统性的方法,学校、家长、学生都要认识到静思的益处才能使这一方法得到推广和普及。阐述了传统教育中一些优秀的教育方法对培养灵感思维能力的作用,以及传统道德教育的纲领性作用。进一步分析了从培养灵感思维的角度考虑,需要为学生创造体验现实生活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这就必须修改现行教学大纲,缩减理论教学的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解决。最后指出了考核灵感思维能力以选拔创新人才的方法,这个导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灵感思维;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5-0012-04
0引言
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1]。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2]。创造性思维在科学技术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打开一部科学技术史就会发现,迄今为止所有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一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3]。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灵感是最为值得探讨的创造性思维。引起工业革命的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它的技术难关的突破是瓦特散步时一闪念的灵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开发“激光冷却原子”技术的灵感来自观察纽约北部曼彻斯特大学醉酒人的蹒跚行走[4]。对于艺术家来说,灵感更是创作的直接动力。
1灵感思维及其特点
灵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灵感的英文是Inspiration,含有“灵气的吸入”之意[5]。现代心理学及思维学认为灵感思维是在感性思维的直感映像启示下,直接向理性过渡的飞跃思维形式或直接向实性过渡的飞跃思维形式[6],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并立即变换为显意识的一种认识飞跃现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思维的第三种形式是灵感思维[7]。
灵感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突发性。来无踪,去无影,不能确切预期,难以人为寻觅,其降临是突如其来的。你苦苦追求,她音讯全无;你无意寻觅,她却悄然而至。灵感思维与常规思维有极其明显的不同,她的出现不能得到逻辑性的解释。因此,一直以来灵感思维现象显得颇为神奇且神秘。
2灵感思维应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 内容
2.1现代科学已经能对激发灵感做出指导
思维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突破,可以对灵感思维做出比较科学的论断。比如灵感思维与右脑的关系非常密切,也有学者认为海马神经回路是灵感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可喜的是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罗劲的一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确认,灵感、顿悟最初的发源地在大脑额叶的扣带前回(ACC)[8,9]。
国际脑波学会根据不同振动的周波数,命以、、、之名。波频率为92 Hz、 波频率为130 Hz、波频率为5Hz、波频率为0.5Hz。一般认为左脑皮层以波为主,右脑皮层以、、波为主。根据北京大学马蔼乃教授的研究,波为主,酝酿——深思(入静),波为主则对应右脑潜意识活动。
灵感思维产生时的脑波主要是波,这是激发灵感更直接的科学依据。当人精神集中或处于冥想状态时,就会出现波,所以波是人在清醒状态下通过主动进入静思或冥想就能够获得的。
由此可见,人们对灵感思维的把握完全有规律可循,可以得到科学的指导。
2.2灵感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
“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中国已加入WTO,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10]
进入21世纪后,各国都加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国人查理斯奇克汤姆森的《引爆灵感》成为世界500强创造力培训手册,瑞典人费德里克阿恩的《灵感》2004年出版不到两年就销往几十个国家并荣登瑞典、日本等数个国家的畅销榜。《灵感》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创造力甚至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优势。在中国,领导层最近宣布:计划要将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富有创造性和改革性……几千年来,西方已经从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学到了很多……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创造的焦点……但是根据Economist对中国主要公司所作的研究,缺乏创造性是中国员工的主要弱点[11]。
因此,在当今国际竞争的激烈环境中,既要充满自信心,同时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加强对灵感思维科学揭示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地、尽快地应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中。我国传统文化中激发灵感的实践是遥遥领先的,而现代灵感的研究国际上却比我国早。如果现在不能及时抓住机遇,那么就有可能继续落后,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的人才战略。
2.3在培养灵感思维能力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有益 的尝试
近年来有关灵感思维的研究和论文越来越多,不少教育机构和教师也作了激发学生灵感方面的教学实践。静思、幂想已经被有些学校和老师引进课堂,在台湾有静思语教学的模式。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阶段,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很多课程都有灵感教学的尝试。如浙江省长兴县第五小学将静思引入语文课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以“激发灵感,创新思维”为主题,探讨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受到校方的重视。近年来各地出现了各种右脑开发培训班。这些方面的尝试为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灵感思维应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培养灵感思维能力的教学探讨
3.1把静思作为学生每天必须进行的功课
灵感思维出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静思是最具系统性的方法。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从静思中得益。据说牛顿有在苹果树下静坐思考的习惯,从而导致了“万有引力”的发现。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也依靠静思来调整身心状态。
所谓静思就是使思想静下来的方法,也就是使脑波处在波的状态。由于人的大脑无休止的运动降低了其思维的效率,所以应当设法使思想在一定时间内静下来,使大脑获得充分的休息,以积蓄突然激发的爆发力。
应当指出的是使思想静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人们头脑中的思绪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此伏而彼起,一刻也不停歇。因此,大部分人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静思训练,这样才能掌握静思的妙用。静思的训练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尽量让大脑中什么念头都不产生,不进行任何意识活动。开始训练时往往不能马上达到一念不起的境界,需要闭上眼睛,放松身形,这样减少外在的干扰,并淡化自我存在的意识。二是使思想专心集中于某一问题上没有分散,如使意识集中在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上,或结合经典的背诵进行,使思维集中于所背诵的经典上。通过背诵、琢磨、推敲,使思维趋于专一。
学校和家长应当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静思的锻炼,比如入睡前,先坐下来想一想一天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理解的问题,以及学习方法的自我总结等。如果实在没有要解决的或需要总结的问题,背几篇经典,琢磨琢磨、推敲推敲;或者什么都不用想,仅仅坐下来,闭上眼睛,看看会有什么念头突然冒出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时间上灵活掌握,可以是半小时,也可以是一刻钟,或者更短,但应坚持。
静思锻炼达到一定水平,即可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短暂的静思调整。牛顿曾经误把怀表当鸡蛋煮了,说明他专心的思考达到深度的静思境界。笔者在做饭时有时打开电视机,边听新闻或其它娱乐节目边做饭。但在搞创作的阶段,或学术研究的关键阶段,就不敢开启电视,必须进行思考,包括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一些想法、方案,甚至关键的研究环节都可能在这些时候捋出条理来。善于思考的人能经常性地处在静思的状态中,而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人们常常苦思冥想不得其解,静下心来突然眼前一亮,计上心来,这就是灵感的显现。
学校、家长、学生都要认识到静思的益处,这一方法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静思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而且也是身心的一种调节。特别是在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生活中,静思是缓解压力的良好方法。人在非冷静的时候往往会做出错误的举动或决定,只有在冷静的时候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决定。而人的一生处处都在选择之中,成功的人是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不成功的人也是因为他没有选对他应该走的路。所以,静思也是通向成功的钥匙。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日渐成熟,并且即将走向社会,接受工作的挑战,尤其要学会静思的调整方法。
3.2找回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方法
传统教育中一些优秀的方法对激发灵感很有帮助,如对对联、打谜语等。背经典不仅能培养人的情操,也容易使思想获得静的效果。道德情操对于灵感的产生影响重大,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是灵感思维产生的基础,而私心杂念太重的人不可能掌握灵感思维的钥匙。所以道德教育的回归也是必须的。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总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传统道德的教育既有成熟的方法也有成熟的教程,需要的只是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重新找回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方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能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3.3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生活的机会
灵感思维的产生客观上需要原型事物的启发,需要在生活实际中和生产实践中去寻找灵感产生的诱因。
现在的学生整日被困在学校的围墙里,被绑定在家长为其设计的蓝图上,稍有空闲也会浸泡在电视、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现实生活离他们太远了,大自然的奥妙他们没有很好地去体会,有时甚至会颠倒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要知道,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才是灵感思维赖以产生的真实土壤。因此,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必须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和亲近自然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必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变现行教育体制,缩减理论课的教学,增加实践、实训、实习、实验等环节,也要经常打开校门,安排学生体验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自然、真正的社会、真正的生存;要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道理。不必担心这样会影响学业,或挤兑了教学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善于捕捉灵感的人,比他用常规思维做出的成绩不知要高出多少数量级。信奉百分之一灵感的爱迪生发明的专利有1093项,而中松义郎博士拥有2300多项专利(引自《引爆灵感》代序)。
3.4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
创新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灵感思维[12],也要关注中小学生的灵感思维培养问题,中小学是灵感思维培养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灵感本来就是活跃的,在这个方面他们最需要的是足够的自由空间,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如果一个学生被各种各样的学习、补习、培训安排得满满当当,将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灵感思维的成长。
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教育界早有共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一是必须修改现行教学大纲,大幅度削减教学内容。在这个问题上不必担心学生学少了会影响什么,要知道使一个人变聪明了,比他多学一些知识更为重要。在知识爆炸时代,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知识发展的无限性矛盾越来越尖锐。但绝不能不断地加大一个人接受知识的总量,否则不仅会扼杀他灵感思维的成长,也是对生命的摧残。
减轻学生负担二是要依赖立法来解决。一些地方的学校一旦发现有节假日补课现象就免掉校长的职务,这个做法是积极的,但行政的方法还是不如立法的途径更为切实可行。教学大纲的最终审定要通过最高立法机关审核颁布,主要是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纲必须严格审核,切实贯彻。对于超越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所有责任人给予法律的制裁。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绝对值得每一个国人认真面对。
3.5灵感思维能力的考核
作为普及教育的升学考试难度应当降低,减少题量,减少知识面的考核。对于重点院校招生的分层则需要考核其是否具有灵感思维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素质。考题中只需加上几道智力题,如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些不能通过常规方法求解的题目,又如属于语文范围内的对对联、打谜语的部分。这些题量不要多,但有一定难度,体现在不是通过突击培训能达到,而是真正反映智力素质,真正具有一定的灵感思维能力。如果有了灵感,可能很快得出答案,如果没有灵感,即使坐上两节课也是枉然。
出题的倾向应该是简单的更简单,难的更难。简单的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去努力,难的则不是通过死读书、下死功夫、死背硬记就能掌握,而是需要有灵感思维能力。这样既能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也能实现对创新人才的选拔。这个导向有利于使学校和家长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片面灌输知识量。只有这样,考试这个调节棒才能指向民族智慧不断提高的方向,龙的传人才能真正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作为我国人才战略的客观需要,灵感思维应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能够对灵感思维做出比较科学的论断。灵感思维出现时的脑波主要是波,对应于静思或冥想的状态,这对于激发灵感的实践有着指导性意义。近年来在灵感思维的培养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有益尝试,因此,把灵感思维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静思是培养灵感思维最具系统性的方法,学校、家长、学生都要认识到静思的重要意义,使得这一方法能够推广普及。需要重新找回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优秀的教育方法,如对对联、打谜语、背经典等。特别是传统道德教育,她是一切教育的总纲。重新找回传统教育的这些优秀方法既能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适应。从培养灵感思维的角度,需要为学生创造体验现实生活和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需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必须修改现行教学大纲,缩减理论教学的内容;改革考试的方式使普及教育的考试简单化,同时加入少量需要具有一定灵感思维才能解答的智力测验题,以满足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这个导向有利于使学校和家长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片面灌输知识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解决。人才问题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绝对值得每一个国人认真面对。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2]张丽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2006,22(1):88-91.
[3]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1,(6):29-31.
[4]陶伯华,马禾.怪异思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4.
[5]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9.
[6]陈叔瑄.思维工程——人脑的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5.
[7]鲁鹏.钱学森对灵感思维的建树[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52-56.
[8]罗劲.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36(2):219-234.
[9]傅小兰.探讨顿悟的心理过程与大脑机制——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36(2):234-237.
[10]《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实用全书》编委会.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实用全书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0.
[11]Haren F.灵感序[M].张恒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
[12]王亚南.创新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灵感思维[J].江苏高教,2004,(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