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素
我国古代教育历来德才并重,以德为先。这一点,至今仍未改变。只是在不同时期,其实际内涵悄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今日中学德育亦应与时俱进,在提升德育地位、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诸方面有所创新发展。
1 提升德育地位
从党的教育方针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德育为首。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社会建设,其地位至关重要,无可替代。既如此,为何还要提升?提升空间何在?笔者以为,凡事贵在务实求实,名至实归。而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其实际地位已发生诸多与教育方针极不相称的情况。一是来自社会、家庭及周边环境的不良诱惑日益增多,学校教育的形势更为复杂,德育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二是来自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日益突显,而学校德育的实际地位却日渐虚化,甚至沦为名存实无的窘境;三是学生成长中的潜在问题日益严重,现状发展的后果和德育教育的前景堪忧。突出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在思想上重智育轻德育,在行动上只抓智育不抓德育,工作考核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配备德育师资避强就弱,思想品德课程能应付就行。
为此,可以从2方面切实提升德育教育的地位。一是改革考绩制度,科学量化德育成绩,把德育教育列为对学校和教师工作考核的硬指标。凡在师德和德育教育方面出现严重失误或造成明显后果者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评先和晋级晋升资格;对每一位教师(含各学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将其师德表现和德育教育成绩作为评先、晋职的首要条件;对每一位学生,则将其德育表现以量化形式列入学业成绩,记入学籍档案,并与升学(包括升高中和升大学)考试成绩挂钩。二是加强师资建设,强化德育课程。要彻底摒弃德育可有可无、思想品德课谁都能教的错误观念,挑选教学经验丰富、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教学思想品德课,同时强化德育师资培训,完善德育设施,改善德育条件,确保德育教育取得实效。
2 转变德育观念
在教育思想上,要走出3个误区,树立3种观念。一要走出德育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与家庭和社会无关的误区,树立全社会人人有责的德育教育观念。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社会和网络环境的深刻影响,德育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因而学校德育必须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发掘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完成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二要走出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自身的事,与其他学科教育无关的误区,树立全体教育工作者齐抓共管的观念。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各科教学大纲也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置于教学任务首位,因而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特别是文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价值观念为基本内容的德育教育,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则应承担更为重大的责任。三要走出德育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单向教育的误区,树立师生双向互动、师德教育与学生德育并重的观念。在科学知识教学中,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不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以己浊浊使人清清更不行。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的身心发育产生巨大影响。因而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严以律己,自我规范,自觉做到为人师表。惟其如此,德育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实效。
3 改进德育方法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环境和身心发育特点改进教育方法,是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
1)贴近学生实际,创新德育载体。除了德育教学、升国旗、唱国歌、清明为烈士扫墓等常规载体外,精心组织主题班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专题论辩、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都是新颖有效而学生又乐于参与的德育载体。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关心而又容易产生困惑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论辩会,挑选若干思维语言素质较高的学生,经过认真准备,在全班进行专题发言,其他学生自由补充,各抒己见。教师即时点评,让全体学生在论辩过程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提高思辨和认识能力。
2)根据学生心理,丰富情感体验。中学生已进入心理生理发育的加速期,其思维逐步接近或趋于成人化,实践性和情感体验在德育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当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呵护,从小养尊处优,缺乏艰苦体验,往往不懂得换位思考和关爱他人等特点,给学生布置“我给妈妈洗脚”“我给爸爸捶背”“我帮妈妈做家务”之类特殊家庭作业,然后让他们结合完成情况写出心得体会,谈谈各自不同的感受,成功地进行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交流。今天,网络科技高度普及,电脑上网已是平常事。班主任要建立自己的博客、电子邮箱并向全体学生公开,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由于博客具有公开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点,学生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毫无顾忌,于是在学校不愿、不敢、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尽情地说。利用博客化解矛盾,沟通思想,或就某一典型个案开展讨论,是弥补学校德育缺憾的最佳方式之一。
德育教育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应因时因事因人制宜,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思想和方法,成功塑造青少年一代的完美人格,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