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运用积差相关分析,发现歧义容忍度对ESP听力理解综合能力和做题的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歧义容忍度与ESP听力理解能力正相关。
关键词:歧义容忍度;ESP听力理解;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76-01
歧义容忍度是学习风格的一种,此研究始于心理学界对歧义不容忍的研究。除早期对歧义容忍度的描述性定义外,后来学者对歧义容忍度的界定都是从任务与情境出发的。本文拟就歧义容忍度对ESP听力的影响来探讨其对ESP听力教学的启迪。
一、歧义容忍度与ESP听力
歧义是语言中的平常现象,但说母语者在接受母语输入时,基本可确定输入语的意思,不会怀疑其句法、措辞或发音的含糊或错误。但对于外语学习者在面对外语歧义时,则往往表现紧张或焦虑,特别在交际中。Ellis(1994)发现有一定容忍度的学生更能坚持学习。Tegand发现歧义容忍度与创造力相关。综上所述,歧义容忍度影响学习者个体学习兴趣,合理培养和把握,能激发学生创造力,也能提高外语学习成效。
ESP听力理解跟普通英语听力还有一定区别,即英语在其他领域的运用。ESP涉及特殊领域中的词汇、句法和语法规则。学术界一般公认现代英语有60万词,普通词汇约10万,而余下50万绝大部分是学科专业词汇。这无疑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增加了难度。
二、实验设计
调查对象为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外事学院三年级ESP学生,旅游英语的30人,商务英语的30人。每个班每周都有2节听力课。
调查手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来自于Ely(1995)设计的“Second Language Tolerance of Ambiguity Scale”问卷,反应方式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歧义容忍度测量表中,被试如果完全不同意得1分,逐次增加,完全同意得5分。笔者在学生填写试卷之前向学生说明填写试卷的具体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项,问卷在统一时间内由学生填写并当场收回。被试的听力理解能力主要通过听力测试成绩来测量。听力测试在期末举行,内容由两部分组成:普通听力理解试题(包括对话、短文、填词)和专业听力试题。
在调查结果分析中,笔者根据“语言歧义容忍度”问卷评分标准对问卷进行分析。实验中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歧义容忍度与听力理解综合成绩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275,显著意义水平达到P<.05。该两变量符合积差相关条件,用t统计量来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t=-0.039,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是有意义的。
皮尔逊积差相关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歧义容忍度与听力理解的综合能力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由此可知,歧义容忍度高的被试比歧义容忍度低的被试在听力理解方面表现更为突出,面对歧义情景能自如应付,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歧义容忍度低的学生遇到歧义情景则显得难以适应,从而影响其在听力理解中的表现。
三、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进行交际,特别是ESP英语,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而歧义的情景也是日常交际中时常发生的。要克服ESP听力理解中的歧义情景,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歧义容忍度水平,歧义容忍度高的学生在ESP听力理解中表现突出,可将歧义容忍度高的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所用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总结,然后选择可操作性强的策略和方法,将它们推而广之。在ESP听力教学中,要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加强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提供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陌生词汇以减少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困惑和紧张,此外,在听力过程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同时,还可对歧义容忍度差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采用灵活的教学活动,不用把听力仅仅局限于书本材料,可选择生动活泼、更接近真实交际情景的材料,比如原版的电影录音剪辑、英语歌曲、英语舞台剧,将听到的语音和伴随语、动态语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完整而真实的语言。据统计,两人进行交谈时,只有3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其余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传递的。所以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非语言能力的培养。ESP听力过程中还可选择跟其领域相关的材料来加强专业知识的输出。
总之,听力是衡量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标准之一,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涉及到学生的语言能力等诸多方面,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会造成听力上的误解。帮助学生突破听力障碍,提高听力水是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始终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Nanan, Davi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