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重要教学原则,一个完整教学过程

2009-10-28 07:01安守花杭起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闻斯行从政子路

安守花 杭起义

《论语》言简意丰,博大精深,是我国儒家学说之经典。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论语》虽非专门探讨、阐述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但它记载着我国古代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些经验、理论散见于《论语》诸多篇章之中,其中有些章节就是孔子授学时的教例或教学片断实录。若将之进行梳理、归纳,可总结出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而时习”和“循序渐进”四条教学原则,孔子首创,并积极实践。它们既是孔子所遵奉的教学主导原则,又是他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四者相互联系,统一于其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千百年来,已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一、“因材施教”——前提条件

《先进》第二章(按:本文引文篇章划分皆依朱熹《四书集注》之体例)载: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又于《雍也》第十九章注中引张敬夫语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此为“因材施教”原则之出处。(按:现行“因材施教”之“材”含双重义:其一为教育对象,学生;其二为教材。这是“因材施教”理论原则之丰富、发展。朱熹注中为第一义。另:本文引注,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出自《四书集注》)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天资学历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便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雍也》第六章载: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仲由、端木赐、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答以各有所长,能取其长,皆可。孔子对学生之了解于此可见一斑。正因为有如此透彻的了解,才可做到“因材施教”。《先进》第二十一章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好胜而勇为,故退之;冉求柔弱而退缩,故进之。同问而异答,一进之,一退之,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这就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二、“启发诱导”——教法精髓

《述而》第八章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又《子罕》第十章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合二而一,为“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侧重于教师采用灵活的教法,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这是孔子教学思想之精髓。《学而》第十五章载: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经商,先贫后富,曾用力于自守,故以此问于孔子。孔子因子贡已知“无谄无骄”,赞许他所已能守,而勉之以超乎贫富之外——“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受孔子之启发而有所得,知己之所未至者,故以诗明之。因子贡能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者”,故孔子深许之曰:“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运用“启发诱导”原则进行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遵循“启发诱导”原则实施教学,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展示其教学个性化和艺术化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是“不教”而达到“教”的目的。《阳货》第二十章载: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关于孔子不愿接见孺悲,朱熹注中引程子的话说:“此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所以深教之也。”善于“启发诱导”,不仅能使教学灵活而富于艺术性,且能达到“教学相长”之效果。《八佾》第八章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合《学而》第十五章观之,子贡因事问德而悟《诗》,子夏因《诗》及事而悟礼,二人所问所悟不同,但异中有同——皆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说,他们都因受孔子之启发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是“启发诱导”之功效!尤其可贵的是,子夏在问《诗》时悟出礼乐生于仁义之后,并启发了孔子,这也许是“教学相长”最典型的教例了。

三、“学而时习”——学法关键

《学而》第一章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注曰:“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此为“学而时习”原则之出处。

如果说,“启发诱导”原则侧重于教师的“教”,追求“教”的灵活性、艺术性,那么,“学而时习”原则则侧重于学生的“学”,是学法指导思想,它追求“学”的实用性、有效性。这是实施教学之关键。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孔子特别重视,《论语》中此类记述颇多,大致可从“学”与“习”两方面来谈。

关于“学”,孔子要求学生“闻”“见”“问”“思”并重。《为政》第十八章载: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朱熹注曰:“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孔子一向重视“闻见之识”,因多闻多见,则所学知识日渐渊博。同样,“问”“思”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孔子要求学生不但“疑思问”(《季氏》),而且“不耻下问”(《公冶长》)。惟有持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至于“思”,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为政》)。《里仁》第十七章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齐”与“内自省”都是积极思考的表现。不勤于思考,则迷惑而无所得;不善于思考,则无以择善而从。孔子的学生能“闻一知十”(《公冶长》),“问一得三”(《季氏》),都是勤思善问的结果。总之,在“学”这一方面,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勤问善思,做到“学而不厌”(《述而》)。

“学”,侧重的是知识的获得和积累,“习”则侧重于知识的巩固、运用和创新。在《论语》中,“习”含温习、演习、实习之义。孔子既重视“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又强调学以致用。《子路》第五章载: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中多,亦奚以为?”因此,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得再多,也毫无意义。

总之,“学”是“习”的基础,“习”是“学”的目的,“学而时习”将“学”与“习”联系起来,它着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正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见真理。”“学而时习”是指导学生搞好学习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循序渐进”——教学过程

《宪问》第三十七章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曰:“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出处。

“循序渐进”原则侧重于教学过程,是组织实施教学时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本文所及的其他三条原则都不得与之相违背。《雍也》第十九章载: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下,则不可。这条教学经验,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又遵循了“循序渐进”原则。《子路》第二十章载: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授学,并不全盘托出,必待学生学有所困,然后循序而启发诱导之。故“启发诱导”亦不违背“循序渐进”。《为政》第四章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孔子自示其成长历程或其终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为学、习礼、进德之序,亦循序而日进。而有志于学者对于某一专门知识的获得过程亦如是,因为“学而时习”中的“时”,已规定了学习中要把握“时”序,循序渐进。可见,“学而时习”与“循序渐进”也不矛盾,既然“学而时习”,则必然“循序渐进”。总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深浅程度,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躐等”(《学记》)跃进,所谓“欲速则不达”(《子路》)也。

至于《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可以说是孔子贯彻教学四原则,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篇较完整的教学实录。

总之,《论语》中关于“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而时习”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理论,揭示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组织实施教学的完整过程。由以上阐述、分析可知,它们既相互区别,具有着独特的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四者不可偏废。其统一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依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实用有效的学法指导,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并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剔除其教学内容之糟粕,汲取其教学思想之精华,批判地继承孔子的教学理论遗产,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守花,杭起义 杭州市采荷中学教育集团310016)

猜你喜欢
闻斯行从政子路
百家争鸣
解读《论语》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子路问强
从政德为本
普罗霍罗夫的从政历程
轻易不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