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它的带来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思潮”“新思维”等等,让我们耳目一新,也为语文教育界开拓了新的时空。然而,正因为“新”,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一些所谓的新的名词、说法,遮住自己的眼睛而迷失了教学目标。本文将从黑格尔的“花蕾·花朵·果实”比喻说对语文新课改的“新”进行哲学审视,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住语文新课改的实质。
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而且相互排斥而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重要的;而正是这样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1]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语文新课改为何“新”呢,“新”又在哪里呢?从黑格尔美丽的“花蕾·花朵·果实”比喻说,对语文新课改“新”的进行哲学层面的剖析,给我们带来了以下深刻的启示:
一、语文新课改的“新”是发展的必然
正如黑格尔那个美丽的比喻提到的,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是最终花蕾被怒放的花朵代替,花朵又被结出的硕果给取代。这种现象应是植物自然生理发展的必然。同样一种认识被另一种新的观念所代替或者否定,这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
语文新课程理念是顺应时代变革的产物。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国家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制订实施的。面临着悄然到来的新的信息全球化时代,语文教育必然要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应对。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也是素质教育的呼唤,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走到极端,语文教育中的种种弊端都充分的暴露,加之当今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母语教育已不再满足只是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转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的主动发展性,课程的现代化等。这又使改革显得更加迫切。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变革和教育理念面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科教育,于是呼唤新的理念成了一种时代的必然。正如有人提到过“长期以来,尽管许多成功的语文教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在新的问题前面往往是捉襟见肘,难以深入。语文大讨论呼唤着新的国家语文标准的问世,期望能在合理的有限的束缚下获得无限的创造自由”[2]。只有关注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语文课程才能与时俱进。
二、语文课改的“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由“花蕾”到“花朵”再到“果实”,是植物在以生态形式展示其生长过程中的必然逻辑。这也告诉我们:语文新课改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目前语文新课改可谓搞得轰轰烈烈,新理念纷至沓来,新理念的书籍铺天盖地,“新教育”“新理念”“新概念”“新模式”“新思维”等等,仿佛一夜之间我们的整个语文教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逐渐推进和变革的过程,期望一步到位,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妄图以推倒重来的激进式对教育进行变革的过程,无异于飞蛾扑灭甚至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连根拔起,只会变得‘无家可归。”[3]我们在语文新改革中应当在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想一下子变成脱胎换骨、改头换面模式是不可能的。改革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花蕾”一定要被“花朵”代替,“花朵”又一定要被“果实”代替,否者,可能推残了“花朵”,又得不到果实。同样的道理:总想“速战速决”将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坠入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的窘境。
三、语文课改的“新”是一个继承和革新的过程
花蕾、花朵、果实的更替,形式上看来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但是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来却都是“同样必要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是在全面反思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不足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如魏本亚教授所说“我们说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新”,是因为它继承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型;发掘语文教育有价值的要素,并实现了有价值的要素的现代转型;汲取了新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学科整合。”[4]
第一,继承。即对多年来总结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精华予以延续和继承。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扬弃,我国的传统优势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从古至今,我们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学记》中提到“教学相长,藏息相辅”等,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很好地论述了师生之间要相互学习,交流相辅相成,也就是新课标已经提出了合作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导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其实这与新课改提出了启发式和研究、体验的学习方式相吻合,这些都渗透着这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育思想。此外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六步教学法”,钱梦龙“四式教学法”等,也为当前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相反,需要我们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第二,革新。花蕾孕育花朵,花朵孕育果实。花朵和果实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了花蕾的存在,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和内容肯定了花蕾的存在。同样一种新认识的形成并不是对旧认识的简单否定,而是应该包含有对先前认识的兼容与超越。
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改革不需要推倒重建,但并不是不需要开创新的领域,相反需要不断地打开思路。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在走向现代化与后现代的进程中,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发生深刻的变化。曾经,许多的论者纷纷指责我们的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建设现代化的新语文刻不容缓。于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学习、借鉴和移植发达国家的教育观念。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语文新课程标准汲取了教育新理念,结合我国的本土国情,构建新型的知识观,改变了传统的强调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取消“基础知识”的提法,强化了知识与人的意义联系;建构了开放的课程观和建立新型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封闭的、教师缺少创造、学生缺少自主的模式。教师角色的转变、评价制度的改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新”最恰当的评价。它继承了优秀的东西,发掘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中有价值的东西,又汲取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所以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真正把握住语文新课改“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解读“传统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4]魏本亚.高中新课标“新”哪?[J].语文建设,2004,(4).
(王金玉 广西师范大学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