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语文教科书,用“活”语文教科书

2009-10-28 07:01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苏教版教科书教材

江 跃

语文教材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站在不同立足点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一期高中版在“教材研究”板块中转载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研究“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文章,其一为徐林祥的《从“文选”到“单元”再到“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新探索》,从宏观角度肯定了“苏教版”编排中的一些创新性探索;其二为孟凡军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则从微观角度对“苏教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很难评价两者孰是孰非,但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关于语文教科书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狭义层面的,即对当前实际教学中作为师生主要教学媒介的语文教科书的评价,以“苏教版”为例即是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五)的评价,然而正是对这些日常教学中看似简单的教科书的评价却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现状

语文教科书的编制,我们可以以国家的教学目的、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为依据,但如何评价这些教科书,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标准。纵观相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从语文教科书的功能(教科书能否满足师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能否体现学科本身的教育性等)、结构(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序列等是否合适等)、效能(教科书在使用中的效果和效率如何等)这三个方面着眼。但是总的来看,这些评价标准大多都以个人自身的主观经验为依据,而这也造成了当下对语文教科书评价褒贬不一的现象。基于此,教育部在新课改之际确立了11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其中就包括基础教育教材评价工具的制定,项目组通过相关研究和调查提出了“以‘维度——问题——等级标准的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相关的教材评价量表,我们可以将此作为试图使教材评价更加科学化、更加标准化的一次尝试,但是具体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进行检验,我们很难保证这又不会成为一种新的“个人意见”。

(二)对语文教科书评价不一的原因

语文教科书评价褒贬不一的现象归根结底和语文学科长期以来就没有自己固定的知识体系存在莫大的关系。语文教学到底要教授给学生的是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工具性的知识还是人文性的文化,抑或是两者的综合?尽管新课标在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上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界定,然而在各省、各市、各个学校甚至是每个教师心中都有着自己固有的观点。而不同的观点就会上出重心不一样的语文课。同样的,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就会编出不一样的语文教科书,或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或注重人文素养的形成,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语文教科书褒贬不一的评价。可惜的是目前即使我们知道这个原因,却很难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三)评价语文教科书的目的

既然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各方观点又不一样,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对语文教科书进行评价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只有不断地对现行的教科书进行评估和修改,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语文教学科学地、持续地发展,毕竟语文教科书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便捷的材料,是师生在日常语文教学的凭借。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本语文教科书是完美无缺的,每本教科书都会有其优点和缺点,然而纵观当下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却仅仅抓住这点不放,更多地倾向于做一种定性研究。我们迫切地去寻求某一本教科书在自己的观念领域中的“好”或者“坏”,研究和评价大都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在指出某套教科书的“好”或者“坏”之后就匆匆结束。我们该如何去利用这些“好”的地方,又如何去避免或者改进“坏”的地方却很少有人涉及。

因此当前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并不是制定一个通行可用的权威标准,而是要让各方面弄清楚评价的目的,即我们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和评价应当以指导实践为导向,在对教科书分析、研究之后,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那些优点以及如何合理避免或改正那些偏失,而不是草率地定性。要知道“教材评价的实质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概括” ,而我们现在做的,更多的是分析,却忽略了对这个结果的综合概括,固执地停留在某份语文教科书“怎么样”的层面上。所以,笔者认为对语文教材的评价必须“学以致用”,甚至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通过对教材的科学评价,让语文教材“活”起来,从而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操作,同时也帮助学生通过对教科书知识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科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想要影响或改变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其可能性恐怕是微乎其微的,既然如此,作为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语文教师更多该做的是充分而恰当地利用语文教科书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让语文教科书“活”起来就是一条最佳的途径。正如人们常说的,语文是一门“活”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相同的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制定出迥异的教学目标,从而呈现给学生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以一种“活”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语文教科书的问题,不应当再传统地将教科书单纯地看成“教科书”。

而教师想要让语文教科书“活”起来,就必须能够正确地理解教科书,因为教师如何理解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教科书的活用方式和程度。把语文教科书当成一个工具还是一本“《圣经》”,是喜欢“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些都是必须在教师观念中明确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最直观的学习工具,尽管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是影响语文课堂走向的关键因素,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每一位语文教师可以自己斟酌,但是不管怎么样,教科书都是教师难以脱离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对课堂主导的方式方法体现着其对教科书的理解,一篇文章教什么,怎么教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教师对具体文章的解读。在如何理解教科书的问题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是教科书内部的具体选文,毕竟具体的课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之间联系的桥梁。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教材选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将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我们暂不评价这种分类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做法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充分地认识和使用教科书。也就是说对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如《荷塘月色》等就应该“教教材”,让学生去感受经典,感受文学,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像其他的一些篇目如一些说明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就应当通过“用教材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关注课文中的物理学或其他知识。

更进一步说,教师在对教科书的认识上必须明确自己是一个教科书的使用者。教科书固有的编排序列和体系,教科书中选入的文章,教科书中的作业设计等内容是作为“使用者”的教师无法改变的,因此在教科书的问题上,语文教师应当形成一种“用教材”的观念。

三、让语文教科书“活”起来

如何“用”,如何“活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科书中固有的优势内容。虽然教科书在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而言,每套教科书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当让这些优势为我所用。以“苏教版”为例,其在专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呈现方式” ,围绕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材而言,毫无疑问,“苏教版”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从教师的层面来说,在备课时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教材附带的教学参考书给出的大多是一些作品评论和人物传纪,很少有具体的教案和教学目标直接呈现。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形成思维定势,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活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的解读来进行备课,而不再是强调较低层次的死记硬背的知识。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新教材的呈现带来的新鲜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和相关配套教材的落实,都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了这些固有的优势内容,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以往传统语文教学呆板无趣的状况。

(二)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这里所谓的“再创造”指的是对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整体观照,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从纵向来看,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理科科目教学而言,更多地注重一种长期的积累,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完整的教学阶段着眼。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三年完整的教学为整体设计教学,活用教材,通过对三年一贯的语文教材的认识安排好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也就是说,某一个知识点在低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但是在当下的教学情况下也许并不适合学生学习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轻描淡写地带过,在高年级阶段再详细讲解,切忌急功近利,在学生无法接受时强制灌输。从横向来看,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对于语文教科书的运用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当前大多以专题形式编排的教科书可能会和教师具体的教学目标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活用教科书,对教科书中一学期要学习的课文顺序进行一定的调整,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

(三)教师可以利用便利条件,扩充教科书形式。我国的教科书当前实行“一纲多本”的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本的选择性,从当前的语文教材来看,不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山东版还是粤教版都是对“多本”的很好体现。正如前面所说,当下不可能有一本完美无缺的语文教科书,因此多种版本的出现也就在最低限度上让语文教材“活”了起来。虽然某个地区的教科书选用是统一的,但是在小范围内,教师或者某个年级组完全可以选用其他版本教科书中的优秀文本为自身教学服务。如人教版和香港朗文版语文教科书中都选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 但是从文章课后的练习设计看来,笔者认为朗文版教科书更加有利于教师备课和设计教学,也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认识,因此在教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选用朗文版语文教科书。同样的,对于教科书中一些没有选用的文章教师同样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教师的优秀范文,学生的习作、当下的时文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科书的补充。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临近的地区、学校为单位可以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这样的教科书一方面能够从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着眼,另一方面又能够接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堪称语文教科书的最佳补充形式。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它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同样的,它留给教师的创造空间也是无垠的。语文教科书是师生沟通的媒介,教师只有构建好这个基点,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我们对语文教科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评价的“原点”,而应当在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对语文教科书的利用,通过“活用”语文教科书来调动语文课堂教学中沉寂已久的活力。

(江跃 苏州大学文学院215123)

猜你喜欢
苏教版教科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