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创新”一词“摩登”的时代,再提“照葫芦画瓢”实在是不合时宜。更何况,人们对于“照葫芦画瓢”的模仿大都没有好印象,“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这些词语的存在就是明证。或许是受了这些词语的感染,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对于仿写这种方式,有人轻视,有人忽视。然而,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仿写训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不能忽视,更不能轻视,而应重视。
一、“模仿”是人类认知事物的最基本方法
从孩童时期的呀呀学语到成年后滔滔不绝的讲述;从我国科技工作者仿造苏制战机到完全自主研发的歼10雄鹰翱翔蓝天,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细想一下,我们工作、生活中获得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与“模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在写作方面的点滴收获,无论是应用文还是一般文章,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它原生态的根:某个句式或是在哪篇文中所学,某个开头或是在哪本书中所见。
二、“模仿”是青少年的“专利”
人们常说,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因此“模仿”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幼儿小时学说话,几乎完全靠模仿,那么到了学生时代,在学习口头语言的同时,学习书面语言进行写作训练,“模仿”也应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应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仿写”这种形式,特别适宜于中等生、学困生进行写作训练,易使他们产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这对于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创新作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对于少数尖子生来说游刃有余,但对于大多数患作文“厌食症”的学生来说,会使他们“绝食”,他们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仿写练习好比“健胃消食片”,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走出作文“厌食症”的困境,即使是尖子生也可从中受益。
三、通过仿写,加深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并进而消化吸收其精华
语文课本上所选文章,篇篇都有玉可采、有宝可挖,学生在对其仿写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原著进行再学习,无形中深化了对原著的理解掌握,同时,又采到了经典作品中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诸方面的宝石,可谓是一箭双雕。
学过《春》一文后,笔者指导学生写《秋》一文,有的学生就仿《春》一文的构思,写了“秋风图”“秋雨图”“秋果图”“秋收图”。有的学生在开头写:“盼望着、盼望着,就这样盼过了春天,盼过了夏天,终于秋天的脚步近了。”有的在结尾写:“秋天像色彩之神,使大地五彩斑斓;秋天像丰收之神,为人们带来了累累硕果;秋天像欢乐之神,让人间充满欢声笑语。”实践证明,仿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是大有裨益的。
有人会说,以上所言差矣,“画瓢”式的仿写,只会使学生思维僵化,有悖于当前提倡的“创新”。实则不然,仿写学的是语言、手法、技巧、思路等,这是打好写作基础的方法之一。这与创新并不矛盾,而恰恰是创新基本功的练习,是创新的基础。君不见,达·芬奇画蛋画出新天地,仿生学仿出新科技。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新文艺。“画瓢”画多了,画出丝瓜、南瓜、茄子也是完全可能的,甚至画出外星人种植的奇蔬异果也是可以做到的,何乐而不为呢?由此可见,“画瓢”之工不可丢。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不少省市在中考试题中出了仿句试题,这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愿我们重视学生“画瓢”之工的训练,画出作文训练的新天地。
(张国胜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温泉镇第一初级中学4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