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汲取生活源泉

2009-10-28 07:01郭冬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笔者作文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写作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体验。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写文章有创意需要悟性,而悟性则来源于细心的观察、热心的感受和耐心的积累。把对生活观察的感悟、写作练笔的心得积累起来,写作就成为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从而让文章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获得这“源头活水”呢?

一、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一)自读自悟

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自文字到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教师应改变学生读书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的旧习,要在读书中精思、悟神、明义。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的迁移,自读自悟,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的情趣。

(二)品味人生

人生同样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需要你细心地去体验。个人事、身边事、家庭事、社会事、天下事——生动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需要你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们总是强调“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单调,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即使每天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发生的事情也不尽相同。今天永远比昨天前进一步:多学了一篇课文,多会了一道算术题-——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源泉。

俄国杰出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把这些来自书本和生活的感悟自得储存起来,日积月累,并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联系起来,不断获得许多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知识,学习的活动才能持续延伸。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

二、深入挖掘的情感体验

每个人都有过去,有过去就有回忆,回忆就像匆匆掠过湖面的白鹭,是那样朦胧,它隐藏在人们心中不易察觉。学生往往忽略自己曾有的情感体验,它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挖掘。一旦记忆之门被开启,源头活水便奔涌而来,成为深刻而持久的情感源泉,下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首先课本是最好的诱导基因。当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打动了教师,教师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又真切地体会到教材的情感时,一种互为因果、互相渗透的审美空间就会形成。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在了解鲁迅与阿长那么多有意思的故事后,笔者情不自禁地插叙了一段自己童年的往事——同学们都为之动情,笔者接着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与课文相似的感情经历,有的学生谈捉蛐蛐的趣事,有的学生谈老家的故事——深埋于记忆深处的情感体验源源而来,人人心中贮满了世间的真情。

作文指导课上的相机诱导也至关重要。挖掘到了记忆的宝藏,它便会点点滴滴浸润着学生的心灵世界,来自心灵一刹那的震颤,来自内心深处的沉思和省悟,才会让作文“活”起来!

这学期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以“暑假”“童年”为话题的两篇作文,一开始学生们都“怨声载道”,觉得俗不可耐,无事可写。但一经笔者适当巧妙的点拨,学生们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关于“暑假”“童年”,笔者都以自己为例,努力挖掘自己心中深层的记忆。写“暑假”,可以写暑假的心情故事,暑假的花开花落,暑假的月夜星空,暑假的打工经历,暑假的一次旅游,暑假的多彩多姿,暑假的沉重负担——没等笔者说完,学生们已经开始大谈起了自己的暑假。写“童年”,笔者谈了童年的伙伴,童年的游戏,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无知,童年的歌谣……一时间教室里童心大发,童兴大起,到处弥漫着童年的气息。自然这两次学生的写作非常成功,文章读来耳目一新,多姿多味。

生活中健康美好的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不可抗拒的,关键你要不断地挖掘,让它成为你写作中“活”的源泉。

三、有针对性的积累训练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对生活的积累也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积累素材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可以直接摘抄,可以分门别类地整理,可以纵向延伸,也可以横向比较。就拿“搜集”文人墨客笔下的“夕阳”来说,同是对“夕阳”的感觉,认识不同,表达出来的境界、态度也迥异。把这些名句积累起来,就是一笔写作的财富。

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奈

刘禹锡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乐观

朱自清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豁达

积累的内容可以五花八门,就像收藏家一样,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就可以搜集起来。

笔者引导学生收集富有创意的题目。每次作文点评时,笔者会把具有创新意识的题目公之于众,如以“暑假”为话题的作文,笔者选了一批经典题目:《暑假的花儿落了》《暑假一二五——丢三落四》《暑假片羽》《暑假流逝方恨少》……

笔者训练学生学给文章“点睛”。有时读一个哲理故事或寓言故事,只要求学生补出充满哲理的一句点睛之笔。用一个句子表达虽不长,容量却大,可以看出学生分析、综合、判断、表达等一系列活动,并在记住故事的同时积累别人的点评。

笔者指导学生从古文的精髓中吸取精华。有意识地积累名言佳句中的所思所得也在积累的素材之列,有时让学生进行古文的缩写、续写、扩写训练。比如让学生想象扩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诗的景象,有的学生写道:这是一个阳春三月的早晨,村口晓风吹拂,杨柳依依,我即将告别亲人去戍守边关了,这如烟的柳色消融在每个人的心中——那么,由古诗词演化而来的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有机地积累起来。

笔者还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同学们注意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料。比如在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就可以借鉴平时积累的生物学知识。

“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积累训练,指导学生先“求其法”,掌握基本方法之后,学生便可“求其化”,变通出新,创造出新。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只有兼容并蓄,广泛积累,融会贯通,写作之泉才会永远保持澄清如许!

(郭冬梅 山东省济宁十五中 272000)

猜你喜欢
笔者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别走……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