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言的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前提。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呢?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笔者发现,积累语言,无须刻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可以做到。
一、在听中积累
当今电视、广播、视频、音乐等都是学生“喜闻乐听”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从中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听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平时学生学习累了可以选一些优秀诗歌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磁带让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书来读,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从“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
二、在读中积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等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
三、在诵中积累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
四、在说中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为此,可运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另外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等。这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可以巩固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活动中, 要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
五、在写中积累
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要花大力气,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当前,语文正在走出课堂,贴近文化,走进生活。在阅读中汲取养分才能使学生更多地展现人文,在积累中丰富自己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张兴潭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教育办教研室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