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何在短暂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恪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又能够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语文同行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潜心探索,尝试把享有“民族瑰宝”之称的《三十六计》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亮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光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写出来,以飨广大读者和语文同行。
一、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第二计,该计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针对学生的一些疑问,暂不回答,而是反守为攻,先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让他们在回答此问题的过程中悟出彼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一次课堂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笔的说明文时,针对其“纵向说明笔的发展演变的历史”的要求,有的学生说:“我们压根就不知道笔的发展史,这篇文章怎么写呀?”笔者启发他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刚刚做的课外阅读《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吗?”很多人说不怎么记得,于是笔者和学生们先一起回忆了该文的写作思路:文章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了我国书籍从“甲骨文”“竹、木简”“绢、帛”等一直到缩微图书的历史演变过程。接着,笔者问:“那么,大家能据此说出各种类型的书藉都是用什么样的‘笔写的吗?”这一问,学生们如醍醐灌顶:“啊!知道了,笔的发展史和书的发展演变是一脉相承的,有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笔呀!”同学们在完成该课堂作文时,由一开始的全然摸不着头脑,到拥有完整而清晰的思路,不仅因为师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标精神,也更因为老师成功地“围魏救赵”。
二、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为《三十六计》中第七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老师或问题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各种手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有位同学就因此写下了这样的一篇课堂看图作文:
现代凤凰
“咕咚、呱唧”,两只全身雀斑的鸟蛋在鸟族的皇家产房中诞生了,经过八年零八个月的高温烘烤,两只凤凰出生了。
估计是孵化时温度太高了,脑子被烧出了毛病。这两只小凤凰的行为相当疯狂。用人类的语言来说,这叫前卫。这不,两个小凤凰正在看杂志,听耳机呢!一条新闻吸引了它们——“据我鸟国间谍侦察,人类社会中开始流行两种生活:一是进军深山老林去隐居;二是进入繁华都市养尊处优。为了促进我鸟国的发展,我鸟类协会宣布仿效人类生活,所有大鸟,小鸟,半拉子鸟,都必须选择一种生活,一种是森林,一种是鸟笼,乌鸦嘴电台为你报道,谢谢收听。”电台的播音刚刚结束,两只小凤凰早已不知去向,后来雷达侦测到老大进了鸟笼,老二进了森林。
话说老大,虽然进了鸟笼,有吃不完的美食,喝不完的美酒,不必担心风吹雨淋,但是他却越来越感到孤独,而且更要命的事,他还要随时提防主人家那只波斯猫的突然袭击,他越来越怀念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再说老二,自从进了森林,就时常要与大自然展开搏击,饿了就要找食吃,冷了就要找地方休息,渐渐地,他的翅膀变得结实而有力,意志也逐渐坚强了起来。后来,暴风见了他只能让道,骤雨见了他也只能低头,他成了一只真正的浴火重生的凤凰。
直到一天,老大的鸟笼坏了,他才得以飞往日思夜想的森林,在这里,他遇到了弟弟。
“你这只菜鸟是哪里来的,怎么这么小?”
“我是哥哥……”
选择是一念之间的,有时,也是主宰命运的。
该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习作,少不了该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精神,更少不了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
三、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九计,此计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是指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截然不同的答案时,教者可以先不置可否,让他们展开辩论,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或文本的理解。
在教《孔乙己》时,针对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笔者说,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下,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必死无疑,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孔乙己最后可能会因什么而死?同学们在熟读课文后,各抒己见,形成了这么几个有代表性的答案:1.孔乙己可能会被冻死;2.孔乙己可能会被饿死;3.孔乙己可能会选择自杀;4.孔乙己可能不会死,而是坚强地活下去,并且会像范进那样,最后也中了举。
笔者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让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认可的答案,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结果他们在争论之后,列出了这样的理由:
选择答案一的学生说:“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课文中说‘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却是‘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随着季节的更替,这样下去,孔乙己肯定会被冻死。”
选择答案二的学生说:“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谋生,最后一次到酒店时,花光了自己身上仅有的四文钱,身体又残废了,是‘用这手走来的,丧失了劳动力,所以,他可能会饿死!”
选择答案三的学生说:“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考取功名,可是却‘终于没有进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须发花白了,还只是个童生,不会谋生,又没有生活来源,加上到了深秋,‘天气是一天凉比一天,吃的穿的一样都没有,又没有亲朋好友的关心和帮助,所以万念俱灰的他可能会选择自杀。”
选择答案四的学生说:“孔乙己既然是读书人,那他一定读过四书五经,读过《孟子》,那么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一定知道,因此面对眼前的困境,他也可能会选择坚强,因为他完全可以把这一切看成是上天对他的考验,直到最后考取功名。”
面对他们的唇枪舌剑,笔者进一步启发他们说:“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目的是为了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大家更应该赞同哪几种答案?”同学们都恍然大悟地选择了前三种。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进行探究和争论,从而对文本获得了更深入的理解,正是因为老师灵活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隔岸观火”。
四、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为《三十六计》中第十六计,此计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麻烦的问题,正面讲解有困难时,可以先从反面来说,让学生从反面对这一问题有所领悟。
教《藤野先生》一文时,在导入环节,笔者原本想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善意的谎言有时是必要的,可又觉得这似乎不大合理。于是,在学生们熟悉课文之前,笔者故意卖了个关子说:“老师觉得,鲁迅先生虽然后来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可他在学生时代也有不诚实的时候,他竟然对他的老师撒谎,明明要去从事文学,可他与藤野先生告别时却说,要去改学生物学,大家认为老师的这种看法有问题吗,为什么?”学生们在熟读了课文后,马上反对:“老师,你说的不对,鲁迅先生虽然在老师面前说了谎话,但不能说他不诚实。面对着丝毫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谆谆教诲,聪明的鲁迅怕老师难过,故意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自己最钦佩的恩师,这实际上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做法。”
事实证明,笔者在课堂上的这一番小小的迂回,不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也比以往的开门见山效果要好得多。这恐怕要归功于“欲擒故纵”的成功运用。
《三十六计》中其他诸如“声东击西”“添兵减灶”“打草惊蛇”等谋略,也是能够在执行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的。
事实胜于雄辩,《三十六计》点亮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三十六计》的运用,不仅活跃了整个课堂学习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是贯彻实施新课标的又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华.课程与教学评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宏志,隆炜主编.三十六计[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王晓波 江苏海安张垛初中22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