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星 张 微 盖文燕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一)字本位理论基础。对联在语法上讲究结构的对应。通常以“字”为单位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对联是否符合规律。所以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对联,有助于开拓“字本位”的语文教学新路。
(二)符合当今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对联看似一种文字游戏,梁启超早年也曾在《晨报》中说,“对联是一种苦痛中的小玩艺儿”。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对联,符合青少年“乐喜游而惮拘检”的特性,可以使学生在文字游戏中达到识字的效果,进而使学生产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
(三)中、高考的命题取向。整合历年的中、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对联频频亮相于中、高考,而且试题设计的难度逐步加大,试题涉及的内容也愈来愈广。所以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积极地引入对联,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对联,认识对联。
二、对联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只有对汉字熟练地掌握和精妙地运用,并且达到较高水平的汉字修养和文学素质,才能创作出较好的对联。下面列举一些在汉字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对联。
(一)析字联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析字联是以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而创作出的一类对联。在汉字的识字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析字联,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加深对汉字的了解。
如: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
如: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此联和上联相反。心、口、十为“思”;寸、身、言为“谢”。即将三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又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
(二)对调联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对调联是对调文字结构中的一部分,与离合有关,但所析出的字不能任意放置,必须互相对调。
如: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
囚内出人,进一玉而得国。
上联是“三点”换“土”,使“地”变成“池”;下联是以“一玉”换“人”,使“囚”变成“国”。
(三)利用偏旁联进行识字教学。这一类的对联均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
如:送迎远近通达道;进退速迟逝逍遥。
此联所用之字的偏旁均为“辶”部。
寂寞寒窗空守寡;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全用“宀”部,下联用“忄”部。
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
以上所举的关于汉字教学中能够运用的对联,只是沧海一粟。语文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收集对联。在汉字的教学中注意引入对联,既可以使学生体会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又可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既可以改变传统私塾教育中那种单纯的为识字而识字的教学,又可以摒弃随文识字、读写一致的西方教育理念,使识字教学可以和学生的智力发展相协调。
三、对联运用于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识字对联虽看起来犹如文字游戏,但其来源于生活,具有人文性、美妙性等特点。在汉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生在对联的学习中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汉字学习,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二)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联是我国文化的一枝奇葩,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汉字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其产生、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文化有着紧密关系。它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散发出特有的阵阵清香,能在识字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对联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识字中引入对联,体现了语文课不单是工具课的课程性质,也体现了其人文性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
[2]李瑶章.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属对”法可以借鉴[J].四川教育, 1980,(1).
[3]毛立群.对中国传统属对教学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王东星,张微,盖文燕 银川 宁夏大学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