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瑛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它认为人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人的智能有9种(或9种以上),即: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故称多元智能或多元智慧。这些智能会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关闭,每一种智能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因而我们现代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发掘并引领孩子们发展这些智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教师研究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努力去开掘孩子们的多元智能,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先平台。
一、创设多元智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些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像于漪老师一样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小故事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等。如在教学《父母的心》和《养母》两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闭上眼静静体会父母的爱,随即播放歌曲——韩红的《天亮了》。这首凄婉的曲子把学生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之后笔者借汶川地震中一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对母爱进行阐述。这一情景导入收到了奇效,深深触动了学生内心最细腻最温馨的情感,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伟大的无私的爱。又如在教授《闲话章太炎》一文时,笔者针对课文中鲁迅先生对章太炎的评价,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光绪皇帝、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这些人大家都知道吧?他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可是,有一个人,他批驳过康有为,大骂过光绪帝,痛斥过日本政府,戏谑过袁世凯,反对过孙中山,谴责过蒋介石。他就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张之洞驱逐他,清政府传讯他,袁世凯软禁他,众军阀排挤他,却被鲁迅赞为‘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的章太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人物。”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产生一种巨大的诱惑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体验文本。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笔者发现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坚持情境教学。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用音乐《离别的车站》营造一个离愁别绪、低回婉转的气氛。在课文阅读时,播放自己编辑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背影》音乐背景、同步的课文内容画面、著名主持人精彩的朗诵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学生深深沉醉于示范朗读之中。笔者让学生个别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又如学完《春》,要求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就可给出一幅幅图片,配上一首首优美的曲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美丽的春景,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绘出一幅幅醉人的风景;也可以让学生作图绘画、编曲欣赏。这样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韵律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等,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
另外,教师要在方式方法上予以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实施有效教学。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可以搬家,可以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的做法。在学生意见不一、争执不下、急需得到老师的帮助时,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要紧扣文本去思考愚公移山是不是愚蠢的行为,要联系实际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经过体验交流学生认识到,愚公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他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一旦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他明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学生对愚公形象有了更深认识——愚公“智”而不“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得到了提升,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开拓学生视野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拓展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获得真实情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提出,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文和数学智能,忽视学生的运动、音乐、视觉、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还要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在学习《海燕》一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2.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深入体味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新课程实施下的语文课堂必须面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学习风格,发展自己的强项智能,弥补自己的弱项智能,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开发,都得到满意而成功的发展,都能够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正如加德纳所期望的那样,“我们不能忽略,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或者应该拥有)相同的心理智能,而是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能潜力。”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
[3]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杨瑛 甘肃省白银育才学校7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