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2009-10-28 07:01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

陈 鸿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情境教学易于唤起学生的注意,熔形、情、境、理等于一炉,能提示形象,陶冶感情,渲染气氛,使学生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共鸣,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可怜的倾听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可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若见其人”“如闻其声”等亲身感受,进入特定的氛围,深刻体验课文内涵。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呢?

一、创设故事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在学习动机中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少年比较爱听故事。它能有效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可引的课文,笔者经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比如在上《桃花源记》这课时,就从“世外桃源”的故事导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理解文言词句,疏通文意,也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使一篇看似枯燥乏味的文言文顿时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起来。

二、创设图片情境

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少人反对语文教学中的呈现图片,认为语文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借助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还原文章所描写的景,并在这一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感享受,而不是凭借直观的图片,只让学生看到图之美,而不是读到图之美。但是笔者认为,恰如其分地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图片情境是必要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成了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图片能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给学生形象的感受。现在的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阅历和历史知识,有时单凭课本上的文字,很难让他们正确理解、感受其中的内容与真情。所以,图片情境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悬挂周总理的巨幅画像,在周围墙壁上张贴反映总理生平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照片,用悲痛低沉的语调缓慢地朗诵诗歌。学生与教师会很快进入无限缅怀周总理的情境中去。

三、创设音乐情境

《礼记》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用音乐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也许是创设音乐情境的重要原因吧。民族音乐的古朴典雅,钢琴曲的铿锵有力、奋发向上,笛子的清脆悦耳,二胡的凄婉动人——它们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许多都能找到相应的文章。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笔者教《我的思念是圆的》这首诗时,用多媒体课件叙述了一些台湾老兵苦思故土的故事,接着向学生推荐、展示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同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在舒缓伤感的音乐中吟诵《我的思念是圆的》,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的骨肉分离痛楚以及期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强烈感情。

当然,音乐情境并不适合所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我们应该辩证对待,关键是要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四、创设表演情境

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表演欲,渴望展示自我。丰富多彩的课本剧表演既能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又能为学生提供争取成功的平台。恰当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在表演课本剧时,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去理解课文的原意,去进行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和形体把它表演出来。例如有位老师教《变色龙》,学生小组合作,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将军家的厨师。通过表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俄国沙皇时期官吏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另一位老师教学《观沧海》时,则让学生站起来,多媒体呈现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播放澎湃的海潮声。“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放声吟诵《观沧海》。”此时,由于该老师的精心设计,在语言、音乐和画面的渲染下,学生仿佛置身碣石山上动情朗诵,情绪达到了顶点。这样的表演情境的创设,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领略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妙的韵致。

五、创设生活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标教材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情趣的课文。尽管如此,由于学生活动范围的局限、生活阅历的相对匮乏,现有的新课标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仍然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如果教师按照已有教材组织教学,很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情景”。生活处处是语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向我们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为学生创设五彩斑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使语文教学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生活内容,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比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和自己的父亲聊一聊,了解父亲的生活经历,并记下影响父亲人生的一件事。也许有很多父亲都非常的普通,然而每一位普通的父亲都和自己孩子说了很多,让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感慨道:“爸爸的身上居然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当学生再来读《背影》的时候,大家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所刻画的父亲形象,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之情了。

当然,要想合理地创设情境,仅仅在形式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艰巨性劳动。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注意抓住每一个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当然,上述种种创设情境的方式,都是我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有了现在丰富有趣、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程度大了。但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情境创设朴实、实用即可,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也不一定非要用图画或动画。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要诱导学生学习,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坚决反对那种为创设而创设、毫无价值的情境。我们要始终牢记,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在新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把课文当作精美的艺术品去感知、去探究、去赏鉴,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创造一片无限精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198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陈鸿 江苏省淮安市上河镇初级中学223239)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生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