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愿望”。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就是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料,以健全的人性为最高教学目标,关注人的自然发展,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为其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一、利用教材深化教育
什么是人文性?“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汉语字典》吕淑湘主编)。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优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有着重大的影响。翻开语文课本,浓郁的人文气息迎面扑来,既有反映家庭亲情的,也有反映国家重大事件的;既有歌颂英雄的,也有认识古代大思想家的;有描写山势独特,美丽无比,充满诗意的大自然的,也有赞扬高尚的人生观的……学生凭借这些教材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受到道德的教育,激起爱美的情趣,获得方方面面的知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这些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情趣的文化价值,就是语文科学的人文性,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
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还学生一个快乐课堂。
三、发表见解张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相互交流,共同分享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活动发展的天地。如一个老师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出示句子:“你敢碰我么?陶罐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的感悟真是精彩至极:有人认为要强调对象,重音落在“你”上;有人认为重音应落在“敢”上,表现铁嘴看不起陶罐子;有的体会出铁嘴的傲慢而重读“我”。这些林林总总的独特感悟,都是老师预先无法设计到的,是来自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谁说这不是思想的撞击,智慧的火花呢?教师必须珍视这些个性化的解读,在思想上给学生自由的天空,培养创新精神。
四、自主合作充分体验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的内容。“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季节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学习汇报,从中吸收他人的精华,充实个体的经验,整合自己的认识,最终达到感悟全篇的效果。
五、阅读实践熏陶感染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对语文材料反复地阅读,而后揣摩、理解、感悟,就能逐渐地内化语文材料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多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次接触语文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才能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引起学生相同的思想和情感,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这就是潜移默化。
总之,语文教学中构建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常彦 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4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