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将民俗文化引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设想

2009-10-28 07:01沈兆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绍兴民俗文化鲁迅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职业技术类人员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日趋重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发展目标,而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之一的中职语文课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重新给中职语文学科进行定位以及如何解决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当前中职语文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中职语文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专业为本,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

但是,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以专业为本,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呢?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所以,从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入手,设计与学生专业特点有关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中职语文发展的一个新出路。尤其是将我们绍兴的民俗文化引入到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地方文化,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学习语文和本专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尤其是对与本专业有关的地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解读能力以及对专业发展的新眼光。当然,笔者所选取的这些民俗文化都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地方经济中的特色专业。就拿我们绍兴来讲,如何把绍兴当地的酒文化渗透到酿酒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绍兴的越窑、印染、泥塑、剪纸等民间工艺运用到染整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将绍兴的历史和富有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运用到旅游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等等,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同时也是与“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的职教新理念相契合的,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

其实,将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思路,早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有所涉及,新课标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高中选修课的设置中,还列入了“旅游文化专题”“民俗文化专题”等选题。这就意味着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将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引入到语文课堂是落实语文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大语文”理念,是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的重要举措。已经为此而付诸行动的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所主编的,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贵州读本》一书,在本书中钱先生提出:“如果年轻一代,对中国这块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上无知,在情感和精神上疏离,我认为是很可怕的。”他觉得,与上世纪鲁迅、胡适、钱钟书那一代人相比,我们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已经差了很多。而更大的问题是,目前所谓“世界”的概念,“全球”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西方的,甚至只是美国的,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双重危机。

应该说,钱先生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所考虑的是从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的大问题。而如果我们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式和中职学生的就业特点来看,将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引入到我们中职的语文课堂中来,也是有其相应价值的。现在,我们绍兴的许多职校的专业设置大多立足于绍兴本土的特色经济,而这些产业大多与绍兴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绍兴人本身的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将这些有关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我们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来,必然能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好这个专业,而且也为我们的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那么,要把绍兴本地的民俗文化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民俗文化。所谓民俗文化是指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特点,说到底,民俗文化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总之,民俗文化与当地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绍兴的酒俗文化就与绍兴当地的婚嫁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女儿酒”“状元红”这些蕴藏着丰富民俗文化的绍兴老酒,就是从绍兴当地男婚女嫁的社会习俗中孕育出来的,而如何将这些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变成我们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呢?

首先,这种教学方式是不能脱离作家的创作文本的,如果我们能以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依托,通过对他们作品当中所蕴藏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发掘,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本专业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以及当中所包涵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不仅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最后,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在本地区发展的状况做一些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或感想,让他们能对专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建立在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的教与写的过程,对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民俗文化在作家作品中内容的体现也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说屈原的《楚辞》中就蕴涵着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的文化;沈从文的《边城》展现了浓厚的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是以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文化为依托的。联系到我们绍兴当地的民俗文化,我们马上会想到鲁迅先生的作品。的确,鲁迅先生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绍兴的乡镇和农村作为创作背景的,因而最为贴近绍兴当地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其中也蕴涵着大量的绍兴本土的民俗文化。所以,如果我们从鲁迅的作品入手进行发掘,应该可以找到许多民俗文化的课程资源。

笔者曾经在本校的黄酒专业教授语文课,该专业是与绍兴当地的黄酒集团等酿酒公司联办的一个带有明显地方经济特色的专业。所以,将我们绍兴的酒文化引入到笔者的语文课堂上来,应该对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是有帮助的。于是笔者在上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便设计了一个题为《鲁迅作品与绍兴的酒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以名家作品为依托,进一步了解绍兴的酒文化和自己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学习本专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由于这个专业的学生经常下企业参观酿酒制造工艺和了解黄酒酿造的历史。所以为笔者上这样一堂与绍兴酒文化有关的综合性学习课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下面是笔者的设计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绍兴的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三)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二、活动过程

(一)将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分成三组,第一组学生主要负责收集鲁迅小说、散文和其他作品中与绍兴酒文化有关或者与绍兴人喝酒习惯有关的资料。第二组负责收集鲁迅作品以外的反映绍兴酒文化的民间故事、诗歌、饮酒习俗等内容。第三组负责收集和整理几次下厂参观的见闻,包括现代酿酒技术的工艺流程,绍兴老酒的种类和历史上民间制作老酒的土法等等。

(二)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提炼,尽可能的揭示其文化内涵。

(三)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先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是组与组之间进行比照,分析异同点,从而提炼出自己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四)各组选代表发言。

三、分析讨论

(一)展示准备的成果,将收集到的资料分组派代表进行介绍,其余的同学分析比较三组材料收集的异同,谈一谈自己在收集过程中的体会。

(二)请各组派代表来谈一谈黄酒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为自己的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撰写心得体会或建议书。

通过这次活动,让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从中收获到的知识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第一组有同学从鲁迅的《阿Q正传》中得出绍兴人都爱喝酒的结论,他说:“阿Q虽然给人家打短工,没有多少钱,但经常要到酒店去喝酒,喝醉了就会闯祸,闯了祸就要给地保买酒钱来摆平这件事,可见绍兴人都喜欢喝酒。”有的说:“不仅城里人喜欢喝酒,绍兴各式各样的人都喜欢喝酒,比如《风波》里的七斤进城来就要喝酒,再比如说《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喝酒的有穿长衫的也有穿短衣的。”而第二、三组的同学也讲了许多关于绍兴老酒的历史和民间故事、酿造工艺。有的同学讲了绍兴的第一坛酒是大禹酿造的,有的同学讲了“投醪河”的故事,有的同学讲了“女儿红”“状元红”的来历,更有的同学将自己家的酿酒方法与现代工艺的酿酒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笔者让同学们把鲁迅作品中的绍兴酒俗与我们绍兴的民间酒文化进行比较,让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与我们生活中的民俗文化有不一样的地方,文学作品中的‘酒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眼睛来看问题。”也有的同学说:“其实鲁迅是我们绍兴人,他作品里面的文化就是绍兴文化,我们应该利用鲁迅的名气来发展我们这个专业。”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许多同学对自己的这个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的确是受益匪浅。

而在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提到了:“绍兴黄酒的出名在于它的文化底蕴上,如果我们要发展这个专业就必须在酒文化上下工夫。”也有的同学提出了:“我们酿酒的传统工艺已经落后了,产品也比较单一,应该结合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的需要,开发出适合年轻人的新产品。”许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还非常富有创造性。

可以这么说,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思考已经让笔者认识到了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必须提出新的发展思路,而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服务应该是我们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民俗文化引入到中职语文课堂中去,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搭建一个基础平台,这只是中职语文改革的一次新尝试。相信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中职语文课的教学理念会越来越新颖和完善,而语文课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定位也会越来越清晰。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鲁迅.鲁迅作品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徐明华.鲁迅与绍兴民俗文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4]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贵州读本[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5]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沈兆钧 浙江省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312000)

猜你喜欢
绍兴民俗文化鲁迅
绍兴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鲁迅《自嘲》句
人文绍兴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