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华
关键词:中学阅读教学 鉴赏能力 感受 领悟
阅读是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评价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应多方面地培养能力,如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阐述能力、扩展能力、评价能力等。我这里所谈的鉴赏能力属于评价能力与扩展能力的范畴,是阅读能力的上乘境界,在阅读能力中占重要的位置。所以说,鉴赏能力的培养位置越来越重要,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鉴赏包括对读物的认识、吸收、欣赏、发挥、鉴别批判等诸多因素,实质过程是感受、领悟。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什么教学内容才能达到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品味词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其表情达意最为微妙、细腻,是世界上其他语种无可比拟的。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章都是脍灸人口的名篇,其用词都是匠心独具,千锤百炼。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抓住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仔细品味,认真体会,培养学生词语品评的能力。陆九渊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这里的“涵泳”意即品味、揣度,也就是领略这些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苏轼词“乱石穿空”一版本又作“乱石崩云”;“惊涛拍岸”,一版本又作“惊涛裂岸”,教学中便可把“崩云”“裂岸”引入课堂中辨识,品评其优劣是非,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语句,体味语境,正是揣摩的良好途径。语境这概念,可分为两层意思。一层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流动的语言状态中,体会语言的表现力;再一层是玩味语句的情味色彩,感受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微妙感情。在《故乡》的教学中,认真研读“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句话,视觉上是“苍黄”,感受上是“萧索”,让人感受到单调、寂寥,再着一“横”字,更给人以衰败之感。作者用廖廖数语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气氛,为闰土设置了特定的社会环境。总之体味语境虽则以语句为对象,实则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对美的感受,它不完全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而是趋向于审美能力的表露,是能力中的更高层次,因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
三、理解表达
品味词语、体味语境是对词、句的欣赏理解。那么,理解表达技巧则偏重于对文章的选材、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修辞技巧的作用、细节的描绘等表达形式作出评判、把握。朱熹说:“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这里先谈谈对细节描绘的理解。《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细节,十分耐人寻味,只有通过仔细的玩味,才能理解、领悟其深长的意旨。如小说中通过黛玉的眼光刻画宝玉的外貌,同通过宝玉的眼光刻画黛玉的外貌是大有讲究的。教学中,应于此细节处着眼,引导启发,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技巧的理解领悟能力。写黛玉眼里的宝玉外貌,不仅绘面容体态,而且对服饰也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厌其“繁”;而写宝玉眼里的黛玉则没有纷繁的服饰描绘,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归纳为三:(一)宝玉锦绣辉煌的衣着,表明了他养尊处优、倍受庞爱的特殊地位。(二)对宝玉不厌其繁的服饰描绘,反衬出黛玉的细致入微,“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谨慎、细心的性格。(三)宝玉眼中的黛玉无服饰描绘,表现出宝玉对黛玉一见钟情。此时的宝玉眼里只有“天仙似的妹妹”,服饰已降至可有可无的地步了。有,反而是败笔。另,《雨中登泰山》、《雷电颂》等文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争奇斗艳,都是鉴赏的好教材。
四、品评风格
文章的风格是作者创作个性的表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显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本文所涉及的风格鉴赏则偏重于语言艺术风格上的问题。文章的语言风格表现为多方面的或繁丰、或简约;或刚健、或柔婉;或平淡、或绚烂;或谨严、或疏放;或幽默、或庄重,不一而足。语言风格的鉴赏,作为一种能力而言,对高中生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种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对语言美的一种评判。具体的教学中,语言风格的鉴赏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一)不同作家之间的比较。(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总之,千人千面,千文千风,风格的比较、品评,可使学生领略语言的多姿多彩美,提高其语言审美能力,及对语言的辨识能力。
五、评价内容
鉴赏能力的重点是放在文章的形式上,但对其思想内容亦可评价鉴赏。内容的评价就是对作品的整体思想作出优劣、是非的判定与确认。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观点是否正确、感情是否健康、知识是否科学。凡是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感情、科学的知识就肯定它、吸取它,否则就应该抛弃它、批判它。
总之,中学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中国古代作品,其思想内容往往是精华、糟粕互现,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加以评价、辨析、批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辨别鉴赏能力,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之充分发挥育人的应有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