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材、教学一体化建设论要

2009-10-27 10:53朱映雪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课程体系体系

[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一体化建设,实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与互动,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加强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体化建设,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以教材体系建设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和互动;以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以提高教师的转换能力为抓手,推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一体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105—03

[作者简介]朱映雪,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一体化,是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某种方式把原来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整合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一体化建设,实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转换与互动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05方案”明确要求:“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课程、教材和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

课程建设是教材建设的前提,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和安排的具有明确教学标准的教学内容。它一般是以某一学科或某种专门知识和理论为单位。”课程体系就是以某一学科或某种专门知识和理论为单位、具有明确教学标准的一系列教学内容组成的有机系统。目前,全国各高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是按照“05方案”设置的四门必修课程加形势与政策课,四门必修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各高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尽管如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生命力,各高校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系列延伸课程方面,建设“必修课+选修课(系列延伸课程)”的整合型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所有必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都由教育部统一制定,任何学校和教师都不能随意变更。然而,即使在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以及思想状况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仅靠规定的几门课程很难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根据各校的师资结构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规定课程之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系列延伸课程作为补充,是较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所在的广西大学在实施“98方案”的时候就开始了以系列延伸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由于广西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来自于理、工、农、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为了使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的要求,自2001年起,“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相继设置了“毛泽东诗词鉴赏”、“新中国50年”、“中美关系史”、“中苏关系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外交风云”、“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等7门延伸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兴趣进行自由选课,考核合格后计入学分。这种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一的必修课程结构转变为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既满足了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以教材体系建设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和互动

“教材指用于教学目的的由各种载体所表现的材料,如文字的、影像的、实物的、多媒体的等。它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等。教材体系指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教材系统,它是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标准的载体系统。如核心教材(可称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学习参考书、教学案例分析等。”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连接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桥梁。一方面,教材体系是课程体系的具体展开,“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系统阐述该门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体系是教师把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到教学环节的中介。

目前,全国各高校四门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核心教材都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这套统编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也体现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专科学校与本科院校、普通高校与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与专门类大学等各不相同,学生的认知、心理、思想、道德状况均有不同的特点,因而,统编教材的普遍性不可能完全适应各类学校的特殊性实际。再者,即使统一编写的教材经常修订,也难与当今社会信息瞬变、理论创新迭出的趋势相适应。因此,教师除了使用统编的基本教材之外,还应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一是编写配套的补充教材。在把握原则和紧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把教科书中的难点问题、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时编写进补充教材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补充。二是出版电子音像教材和网络教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异常多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如果仍然只有单一的纸质形式,显然难以吸引学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形成基本教材和配套教材、纸质教材和电子网络教材有机结合的立体化、多样化教材体系。

三、以教学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形塑”,使课程的标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

认知体系,并在其思想行为中起导引作用。而教学体系恰好是联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学生认知体系的“桥”和“船”,也是促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一体化的关键。教学体系是由一系列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技能、教学设备、教学载体、教学方法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操作系统。俗语云:“教无定式,学无定法”,改进和创新教学体系,贵在得法。一般来说,教学体系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课程标准;二是贯彻教材意图;三是实现教学目的。

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挖掘和开发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地方教育资源大都来自本地区、本乡土,具有内容丰富、感性直观、特色明显、针对性强、取材方便、施用及时、快速见效的特点。通过对当地人文、地理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并使之较快地融入当地、融入学校。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为高校更好地了解地方需求、梳理地方资源搭建了一个桥梁,为本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为地方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认识,为高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第二,加强和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拓展教学空间。如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思想理论教育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因为“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意识是社会意识中的高级形态。它并非人们天生具有,而只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一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然而,在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中,既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教学目标,更没有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或者把学生带到某个农村或者工厂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或者干脆就仅限于课程表上的安排,从而导致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者徒有虚名。因此,各高校应该按照“05方案”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把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第三,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但是,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任务就会落空。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比如,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分组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其整体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课堂教学,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直观化。

四、以提高教师的转换能力为抓手,推进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一体化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实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转换与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转换能力。而教师要提高转换能力,必须做到:一是认真领会“05方案”的基本精神,牢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核心内容、教学要求、改革意义以及现实价值,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二是要吃透教材所蕴含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厘清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是否注重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反映的是一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教师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革新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诠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四是要整体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由抽象到具体的连贯发展理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宏观视野中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教学需要,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五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理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既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又要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挑战。这就需要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应超越基本规律,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六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具有使教学适应学生德性发展需要的能力。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所有的课程中,是最具德育功能的,也是直接担负德育使命与职责的课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在改变人、塑造人、发展人上作出努力。此外,为了解决教材体系因不能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换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一难题,教师要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与时俱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13.ksp?tablename=603&infoid;=8955,2005-2-7.

[2]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3]时长江,刘彦朝.“三个转换”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4]徐志宏.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林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转换能力[J].思想理论教育,2008,(21).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课程体系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