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补白”的误区

2009-10-26 09:34刘寿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体会出补白杏花

刘寿华

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想象,补充课文中的“空白”,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常常是随学生“自由”驰骋,结果出现了许多误区。

一、“补白”成“白补”

苏教版第六册第3课(语文s版第五册第14课)《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这样写道: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瀑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教师教学这一段时几乎都要让学生想象还会像什么,可学生想象的令人啼笑皆非,如我听到的一个片段:

生1:还会像一棵小草。师:有可能。

生2:还会像一只乌龟。师:你有不同见解。

生3:还会像一只小兔。师:小白兔真漂亮。

生4:还会像一棵大树。师:不错。

生5:像变形金剐。师:对,会变。

生6:像奥特曼。师:哦,超人速度快。

生7:像高大的楼房,像宽大的礼堂。师:你真棒,一口气说两个。

生8:像一只傻傻的冬瓜横着,像花儿美美地开着。师:想象真丰富。

课文是紧扣“瞬息万变”写的,“瞬息”是讲变化快,“刚刚还是”、“转眼间”、“还没等你”、“又变成了”都是写快。“万变”是讲变化多,有“轻烟”、“银河”、“白马”、“冰山”。更重要的是富有美感,“轻烟”是“一缕”,是“随风飘荡”的;“银河”是“一泻千里”的,是“九天”上的;“白马”是“一匹”,是“四蹄生风”;“冰山”是一座,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而学生的想象一是零散的,没有讲出“变化快”;二是虽“多”,但不和谐;三是背诵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云房子》,教师也不知道;四是教师不会指导——是呀,刚刚还是一棵小草。眨眼间又成了一棵大树;还没看清小白兔的活泼可爱,就已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一会儿是保卫地球的变形金刚,—会又是保护人类的奥特曼;明明是一条傻傻地横着的冬瓜,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一座高高地矗立着的楼房;眼前那美美地开着的花儿,揉了一下眼睛就已是一座宽大的礼堂……更糟糕的是,这样的练习没有思维价值,不管像什么都对,只要发言都好。上面的想象虽丰富,但对文本理解,对学生语言、思维在原有基础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还自觉与不自觉地引导学生胡编乱造,告诉学生写景文可以不用观察,凭空想象也行。真是白练,“白补”。

二、“补白”成“补黑”

苏教版第八册第2课(鄂教版第六册第16课、冀教版第六册第7课)《第一枝杏花》第二次对话部分: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花吗?”

“是。”

很多教师让学生补上提示语,“老百晓在线”网五份教学设计,有四份有此做法: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这里让学生透过对话,体会出说话人的心情、神态、语气,是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的。但老师们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作者为什么省略不写。每一句加了提示语后不但读起来别扭,而且把竺爷爷那急切、兴奋的情景冲淡了,这样写文章是多么的拙劣。而这样训练不就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写下三烂的文章吗?这样的“补白”不是越描越黑、误导学生吗?课文写第一次对话用提示语,是为了把人物年龄、身份、品性告诉读者,你看: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为,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天真”说明孩子小;因为小,问话时要“仰起脸”。竺爷爷“弯下腰”是为了孩子,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反映竺爷爷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研究态度、方法、精神。如果没有这些提示语,读者就无法体会出这些。第二次对话,没有提示语,不仅语言简洁流畅,而且能使读者根据上下文知道是谁说的,体会出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神态。可见,该有的一个不能少,不该写的多一个字都不行,这大概就是“一字千金”吧!这就是所谓的“讲在学生困惑处,讲在知识关键处,讲在文章精妙处。该讲的要大讲特讲,要讲深、讲透。”

三、“补白”成“补红”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5课《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会要学生想象倒数第2节的省略号:听了盛老师讲的故事、盛老师班上学生的发言你们有什么感想?我听到过这样的片段:

师:如果你是盛老师的学生,能把这省略号省略的话补上吗?

生1:我想说,吃烧烤的食物容易惠癌症的,我认为煮了吃科学。

师:呀,你科学知识丰富。

生2:我想说,大雁是保护动物。不应该射下来吃。

师:你的环保意识强。为你鼓掌(师带头鼓掌,全班学生跟着拍手)。

生3:我想说,“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这句话不完全对,有时候,做事前要有计划。要讨论。

师:啊。你真了不起!发现了教材的编者都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科学性错误!

生4:我认为,有时候是先做后说。有时候是先说后做,有时候做中说,有时候是说中做。

师:了不得,你是伟大的哲学家。

……

老实说,上面四名学生的发言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水平。但老师的评价有问题。“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没有意义的争论浪费时间”。“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是编者借文中学生之口来告诉读者的道理,编者也没就此为止。而是用省略号留给读者自己去“补白”。文中的盛老师也没对学生的发言作任何评判,只是“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耳光”,也就是说,那些学生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并非唯一标准答案,也就谈不上是一个“科学错误”。其次,一篇文章不可能完美无缺,尽善尽美,在讲此理时,并非否定或排斥彼理就不应求全责备,如果一味地上纲上线,人为拔高,要“高大全”反倒不科学。反之,正是经常有这种“无限拔高”的激发、引导,才会有“武松打虎有罪”、“司马光砸缸很笨”、“《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聪明”的价值取向。正是老师们有这样高谈阔论,才会有每篇课文都在黑板上大书特书一个字——爱!正是因为老师们每篇课文结束都要学生说一“你想对他(课文作者或文中主人公)说什么”的呼号。学生才会有这不着边际的“补红”、“红补”。

出现上述画蛇添足、事与愿违的“白补”,甚至“黑补”、“红补”的尴尬场面,或许是教师教材钻研、把握不够,或许是教师教学机智欠缺。也或许是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低下……不管属于那一种,都得引起足够重视,否则误人子弟!

猜你喜欢
体会出补白杏花
杏子哪去了
北陂杏花
我与猫的战争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如亲如友多少年
怀念杏花妹妹
团干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