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绍沛
编辑出版家阙道隆走过81年的人生历程,驾鹤西去。阙道隆逝世后。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刘杲送的挽联。表达了对逝者的高度评价和深情怀念:
壮年编书老年立学知行结合垂后世
诗论吐凤文论雕龙师友长逝恸余生
“壮年编书,老年立学”,是对阙道隆编辑生涯的高度概括。他1955年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历任编辑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编审。是中国编辑学会顾问,第一、二届副会长,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四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在把握青年读物的出版方向,组织高质量的青年读物出版方面成绩卓著。是一位资深编辑专家。他在编辑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地奋力探索,为编辑学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出版界同仁的尊重和赞誉,是一位有成就的编辑学专家。
一
作为资深编辑,阙道隆勤勉耕耘。主持编辑出版了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青年读物。他长期负责青年修养、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读物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1960年以前,他主持编辑的《青年共产主义者丛刊》,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青年政治思想修养读物之一。1960年以后,他担任中青社文学编辑室主任,主持了长篇小说《红岩》的编辑工作,和该书责任编辑一起,倾注全力与作者一起研究小说的修改方案,使该书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该书成为我国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之一,对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的编辑工作,并负责该书的复审。《李自成》第一卷的出版,开创了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先河,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他还参与了《风雷》、《朝阳花》、《韶山风云》等书的编辑工作。为了宣传焦裕禄的模范事迹,他率编辑人员深入兰考,参与了《焦裕禄在兰考》一书的编写工作。这一时期,他负责复审和终审的书稿有《王若飞在狱中》、《短篇小说选》、《古文选读》、《诗词例话》、《历代文选》等几十种读物。这些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经典文选,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欢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阙道隆勤于笔耕,才思敏捷。不仅有较强的编书能力,还有很高的写作水平。他在主持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为《凤凰琴》、《山水情》、《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多种图书作序或写读后感,为多种期刊撰写文章。他还撰著《处世智慧》,主编《中国文化精要》和《朗文中文新词典》等。这些充分反映了他丰富的学识和过人的才华。
二
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阙道隆善于开拓,能提出新的出书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阙道隆任中青社副总编辑,协助当时的社长兼总编辑朱语今全面主持编辑工作。1983年他任中青社总编辑,又和此后两任党组书记和社长密切合作。克服困难,共同开创中青社出版工作新局面。尽管在他任总编辑的十多年中,出版界在不同的时期曾受到某些错误思潮干扰,但他坚决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中青社组织出版了一批好书,使中青社多年来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既继承了中青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出版传统,又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不断创新。
十年动乱,使广大青年失去了正常的学习机会,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书荒”。为了给广大青年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教育方面“补课”,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阙道隆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填补这个空白”的要求,积极与有关编辑室研究,落实出版计划。经过几年努力,中青社有计划地推出了六十余种通俗政治理论读物。其中《通俗哲学》、《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趣味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简明读本》、《共产主义道德概论》等读物,在1983年首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奖中获一等奖或二等奖。不仅获奖等级高,而且数量多,在当时的出版界名列前茅,为中青社赢得了荣誉。
阙道隆注重调查研究,每年都要抽出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期青年读者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和安排出版社的编辑出版工作。他主持制订了中青社20世纪80年代的出书规划,先后组织出版了《青年文库》、《祖国丛书》(中青部分)、《现代科学知识小百科》、《哲学小百科》、《科学与社会丛书》、《社科新论丛书》、《中华文化集粹丛书》、《走向国际市场》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丛书和套书。其中的《青年文库》,兼备理论性、知识性、稳定性和可读性,是一套既切合青年需要,又具有较高知识质量的大型综合性基础知识丛书。这套书从1978年至1989年先后经过12年时间,共出版各种读物120种,总印数2987万册,平均印数24.8万册。获得了双效俱佳的效果。特别是他在天津作调查研究后,在他的提议下,中青社在加世纪80年代初期创办了《青年文学》和《青年文摘》两份青年刊物。《青年文学》的出版为一批青年作者提供了展示文学才华的平台。其中不少作品多次在国内中短篇小说评奖中获奖。一大批作品为各地文学刊物所转载,有的还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青年文摘》这份刊物,由于办刊宗旨明确,刊物定位准确,风格清新独特,注重展现当代青年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探讨青年关注的时代、社会、人生等问题,给广大青年以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被广大学生家长誉为最放心的青年刊物。在期刊如林、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刊物发行量节节攀升,现已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刊物,成为中青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阙道隆作为编辑出版家,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经常思考和探索新形势下怎样办出版社,怎样做编辑出版工作的课题。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社思路》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社。仍然要保持它的文化品格,完成传播文化、积累文化的任务。他鲜明地提出以质量求效益,以经营求效益的办社思路。通过提高书刊质量,加强经营管理。来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贯彻这种办社思路,一要明确办社宗旨。选择出书重点;二要一手抓精品,一手抓畅销书;三要积累保留书目,增加可供书目。他认为,衡量一个出版社的成绩和实力,主要看他积累了多少保留书目。中外一些著名出版社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保留书目多,因而能长盛不衰。他在《编辑工作如何定位》、《迎接“人世”后的文化挑战》、《新时期的青年读物出版工作》、《出版经营六法》等文章中,从出版战略和策略上阐述了新时期办社思路,阐明如何提高出版物竞争力和效益。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高超智慧,给人们以宝贵的启示。
三
阙道隆作为编辑学研究学者,潜心研究,为编辑学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编
辑学的研究。由他担任主编的《实用编辑学》一书,被学者称为我国第一部书籍编辑学专著,获全国首届编辑出版理论图书奖。他离休后,仍心系编辑事业,潜心于编辑学研究。他在《中国编辑》、《出版科学》、《编辑学刊》等国内各种编辑出版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编辑学研究论文。探讨编辑理论和编辑实践。探索编辑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思想深邃,见地独到,受到业界、学界广泛关注。其中《编辑学活动的性质和社会功能》一文获首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并被收入日本出版学会年刊《出版研究》中。他的另一篇编辑学论文《论编辑构思》,获上海《编辑学刊》论文评奖一等奖。他担任《编辑实用百科全书》的副主编、《出版词典》的编委,主持《出版词典》的编辑分支一千多个条目约30万字的编撰工作。由于他在我国编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他先后被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聘为首批特约研究员,被新闻出版总署任命为高等学校编辑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负责编辑出版专业教材的编审工作。他和徐柏容、林穗芳合著,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编辑学概论》,成为高校编辑学专业的主要教材。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普遍重视。特别是他潜心研究编辑学理论的长篇力作《编辑学理论纲要》,被公认为中国编辑学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他还担任《中国编辑》编委、《中国编辑研究》年刊的主编。他在任《中国编辑研究》主编的十年中,主持选编了大量高质量的编辑研究论文。丰富和积累了有价值的编辑学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编辑学研究和编辑学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阙道隆对编辑学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探索过程:从工作总结到理论探索;从重大理论课题的思考到学科体系的构想;从研究书刊编辑学到研究涵盖多种媒介的普通编辑学。这个探索过程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历史进程。阙道隆注重把学术研究与严谨治学结合起来。他把“勤、谨、和、缓”作为一种良好的治学方法。他说,我们搞研究、做学问,离不开一个“勤”字。“勤”就是不偷懒,不怕苦,做事持之以恒;“谨”是严谨审慎,一丝不苟,谈意见、下结论,要有证据;“和”是心平气和。虚心体察,不感情用事。在学术研究上有平和公正的气度;“缓”是不轻易作结论,不轻易发表著作,在意见不成熟、证据不充分时,宁可缓一缓,放一放。他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和品质,是他成为资深编辑、编辑学研究学者和编辑出版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阙道隆学有专长、成绩卓著,但他谦虚谨慎、低调做人。2008年3月,阙道隆80岁生日时,许多和他共事多年的老同志提议要给他过80岁生日。鉴于他在编辑出版事业上取得的成绩。有的同志提议在他生日时开一个编辑思想研讨会。我受一些同志的委托。写了一个《阙道隆80寿辰暨编辑思想研讨会方案》,得到中青出版总社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坚决反对:我们说把会议规模尽量缩小,他也不同意。他毕生致力于编辑出版事业,业绩突出,但并不追求个人的荣誉。甚至他主持编辑的图书也没有他的名字,然而却倾注了他的心血。他为中青社建社40周年而作的《叶的事业》一文中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谦虚的……编辑出版事业属于叶的事业,需要的是谦虚的、专心的奉献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对编辑工作者不求闻达、默默奉献的职业品格的最好说明,
高山景行。生荣死哀。阙道隆的逝世。使出版界失去了一位资深编辑出版家。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良师益友。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奋斗业绩将与他主持编辑的传世之作延之久远,他的治学风范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