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体制改革与编辑发展

2009-10-26 09:35张晓楹
中国编辑 2009年5期
关键词:市场化资源改革

张晓楹

媒体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事业体制下的媒体是行政部门的附属。其职能是国家机关职能的延伸。媒体的附属性决定了媒体编辑的附属性。这种附属性首先表现在编辑身份的依附性上。事业身份事业待遇。国家参照行政人员身份和待遇规定了事业单位的编辑身份与福利待遇。使之具有极强的依附性与稳定性。其次。编辑的职能缺少独立性,国家是事业单位名义上的所有者。但由于事业单位一般都隶属于一定的行政部门,实际上所属的行政部门对该事业单位具有控制权和决策权,其做什么和怎么做往往受到主管部门的制约。其三,媒体编辑的领导者实行行政任命制,媒体的掌门人往往由政府官员变身而来。同时作为行政附属的媒体又是主管部门分流干部的一个渠道,其附属性就更是自不待言。其四。媒体编辑资源的垄断性依附。按行政隶属成立的各种媒体,由于与主管部门的特殊关系,自然形成部门资源的垄断,这种垄断由于是依靠依附关系取得的,所以这种垄断实际上也是依附性的一种表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媒体编辑的事业体制。是适应了那个时代的特殊需求,作为政府计划管理的一部分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才能融入市场经济,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发挥这个产业对社会发展应有的作用。因此媒体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只有摆脱依附性。要摆脱依附性,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即转企改制。

媒体改革。首当其冲的是媒体编辑。不可讳言,改革首先是打破,对于媒体编辑的改革而言,就是要打破事业编制的“铁饭碗”、部门垄断的“媒体资源”。对于已经习惯于在传统体制下生存的媒体编辑而言,观念上的冲击是剧烈的,这种冲击在一定时期内会让人感到迷茫、困惑和一时失去依托,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媒体编辑,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以及生存习惯都将发生变化,预期收入、发展前景都会变得不确定,这无疑显示了媒体编辑改革任务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但是,改革不仅仅是打破,更重要的是重建。如果说“打破”条条框框是挑战的话,那么“重建”新的规则则是机遇。媒体“重建”,其核心是媒体资源的市场化与建立媒体市场机制。对于媒体产业来讲,媒体资源的市场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无疑是媒体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对于媒体企业来讲,媒体资源的公平获取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确立,无疑是增强媒体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对于媒体编辑来讲,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和用人机制,不仅使编辑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编辑人才的脱颖而出。媒体改革中的编辑重建,是编辑发展的关键。编辑重建,首先是编辑观念的重建,重塑工作思维,编辑要从做事业的思维,转变到做产业的思维上来,同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其次,建立整合媒体资源的新方式。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面向民众,以社会热点为重点;面向传播,以民族文化为核心;面向传承,以历史文化为轴心。重塑业务模式,既要延续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又要创造利润加快发展。再次,公开、透明、公正,是媒体本身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媒体的核心与骨干,媒体编辑在重构中要切实承担起舆论监督和民众表达的重任。

在具体的编辑重建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媒体市场化的改革。经济效益是编辑重要的经营指标。但编辑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加增强了,因为原有政府为媒体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完全下沉到了媒体,进而下沉到编辑身上。2媒体市场化的改革,制约编辑的硬框框会大大减少,编辑的独立性增强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可以随心所欲,相应的。对编辑的软约束和宏观指导更需要加强。3要正视和处理好政府部门与媒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改革,媒体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合法的经营活动要得到政府的保护,但有时媒体的公开、透明会涉及政府部门的形象。作为政府部门要实事求是,不护短、不怕揭丑,与媒体良性互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作;作为媒体编辑要不畏权、不唯利,勇敢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市场化资源改革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