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青铜时代

2009-10-26 09:35
文物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屯溪青铜器器物

惠 立

安徽省地处长江与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有不同部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群舒文化在这里互相交流,相互渗透,从而在青铜器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这里介绍几件具有特色的安徽省博物馆的藏品。

屯溪奕棋出土的青铜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屯溪奕棋相继发掘了八座土墩墓,共出土青铜器111件,这些随葬的器物无论是器型、纹饰还是组合方式上都表现出了自己的地方特色。

凤纹方鼎,屯溪奕棋飞机场三号墓出土。它在造型和装饰手法上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立耳,直腹,平底,腹部四角有立棱。矮小的短足呈二箍节相叠状,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做法实在少见。鼎的腹部四面纹饰相同,都是两只风鸟,它们喙相接,尾上翘,好像在窃窃私语,又好像在眉目传情。这件器物主纹突出,上下用粗细凸弦纹作为界栏,没有地纹,显得简洁明快,这是中原地区所不具有的。(图一)蟠虺纹卣,屯溪变棋飞机场一号墓出土。此器纹饰极为细腻繁缛,盖面和腹部满饰变形夔纹,手足不现,纠结难分。这种极度图案化的纹饰,别具地方特色。(图二)

公卣,又叫风纹提粱铜卣,屯溪奕棋飞机场三号墓出土。此卣通体纹饰,华丽精美。颈部用相对回首的夔纹作装饰,浮雕喾首的提粱上,满布蜱纹。上盖和器物的腹部满饰对称的风鸟纹,风首反顾,羽冠相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与众不同的鸟纹风格。那凤鸟纹虽也作两鸟相对状,但两鸟的凤冠不是各自下垂,而是相互抛给对方,上下交缠,使得鸟纹构图更加自由飘逸,生动活泼。器盖和器的底部都有“公作宝尊彝,其子孙永用”十字铭文。它的大意是:公铸造了这件祭祀用的宝器,子孙们要永远保用它。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图三)

编织纹簋,也叫几何纹蘸,屯溪奕棋飞机场三号墓出土。簋口唇边微微外卷,直颈,鼓腹,圈足。一对兽耳下,又各加了个垂耳,在视觉上减少了器物的膨胀感。腹部用变形兽面纹和由横竖线条组成的几何纹作装饰。此簋的造型与中原地区的铜簋相似,而纹饰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说它是南北青铜文化融于一体的实物资料。(图四)

钟型五柱器,屯溪奕棋飞机场一号墓出土。钟型五柱器又叫云纹五柱器,是屯溪墓中特有的器型。通高31.2厘米,柱高16.5厘米。底座中空,四壁微微鼓起。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底座四壁,都饰有双钩云纹。五根等高的圆柱,间距相等地立于方脊之上。它不具有乐器的发音功能,古文献中也不曾记录过,其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去考证。(图五)

龙耳尊,也叫龙耳瓦纹尊,青阳庙前出土。该酒尊造型奇特新颖,外形奇异多变。腹部用瓦纹作装饰,肩部和圈足装饰有云雷纹。双耳是两条向上攀爬的游龙,它们回首反顾,竖耳卷尾,好像受到了惊吓,显得生动有趣。

鸟钮盖鼎采集于铜陵市。它造型新颖别致,器身扁圆,线条流畅,腹部用蟠虺纹和弦纹作装饰,并有扉棱一道,盖上有一只站立远眺的小鸟,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与商周时期那种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历神秘的鼎相比,在造型上拉开了距离。显得既简洁明了,又富于变化。(图六)

群舒青铜器

春秋时期的皖西一带散布着许多偃姓小国,史书上称它们为群舒。群舒铜器的地方特色非常突出,兽首鼎是它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兽首鼎又叫牺鼎,它雄丽优美,风格独特。群舒的先民们运用了圆雕的技术手法,塑造了一只体态憨厚、栩栩如生的神兽形象。它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青铜装饰艺术已经从庄严肃穆开始向世俗审美转变。杜适松先生认为:“它虽然属鼎类,但在形制上似应是模拟盛酒器的牺尊而来,在移植上有所创新”(牡遁松《在皖鉴定所见铜器考》,《青铜文化研究》第一辑黄山书社)(图七)

龙首錾盘口盂,庐江泥河出土。这种盂与中原地区常见的盂有所不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异型盂”。盘形益口,短管状益嘴,高昂式的龙首状錾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聪明的工匠把錾手的弧度铸造律陪到好处,使人们看到了一条动感十足的游龙,正回头悄悄地探视盂内,似乎是被芬芳的美酒所吸引,又似乎在欣赏自己修长的身姿,令人浮想联翩,遐思无尽。对于此类岙的用途,也有专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盂应属炊器,而非酒器,其功能大约是蒸、热祭祀的食品,并推测此类益口内原应有箅。(图八)

蔡国青铜器

蔡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弱小国家,介于吴、楚两个大国之间。最初建都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县境内),后来迁至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境内)。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为躲避来自楚国的攻伐,自新蔡迁到州来(下蔡),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寿县、风台一带。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出土的蔡昭侯墓青铜器群,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共出土青铜器480多件。由于它时代明确,器类丰富,因而被考古学界定为判别春秋晚期的标准器。

蔡侯申列鼎,共七件,这里说的是其中的一件。它是一种侈耳、束腰、浅腹、平底、蹄足、腹部周围有六只曾形附饰的升鼎。腹部束腰处用一道弦纹作装饰,口沿处饰有密集的豆点纹。由此可以看出,此列鼎在造型艺术上深受楚国风格的影响,而纹饰风格却有别于楚国,表现出了简洁朴素的特征。(图九)

蔡侯申之“猷鼎”,是一套九件列鼎。此鼎的特点是:腹部极深,高蹄足,弧形附耳外撇,有盖。整个器型显得瘦长,与中原地区的矮足鼎有着明显的视觉差别。尤其是呈优美挺拔弧形的蹄足,与外撇的弧形耳相呼应,更使全器平添了几分活泼生动的意趣。

蔡侯编钟,大小相次,共有9枚,均有铭文,这是其中的第一枚。长方单钮,舞、篆和鼓部都饰有蟠螭纹,钲部有六排共18个螺状枚。此枚编钟共有铭文82字,大意是:“周历五月初穴,蔡侯申发表谈话说:我是一个后生小子,我不敢贪图享乐,兢兢业业,辅翼楚王。弱小而动荡的蔡国,赖天恩浩荡,邦国得以安定,君位得以继承,内心十分感动。一定要以德报德,和太夫们同心协力,治理好我们的国家。多难的小国更是要谨慎处事,不背盟。不变更国策,制作一套歌钟,铭刻我的话,像悦耳的钟声一样,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一篇特殊的铭文,中心内容是对楚王的颂扬、恭维,表示忠贞不贰,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政治声明。其目的就是让楚王对这个薪即位的蔡君放心a这种形式的铭文实在罕见。”(刘和惑《楚文化的东渐》,湖北教育出版社)(图十)

楚国青铜器

楚国最早被西周成王封国在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内的丹淅一带,由一个方圆不过百里,偏居一方的小邦,经不断征战吞并,竞争图强,发展到具有雄厚实力,并且敢“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最终跻身子“春秋五霸”和

“战国七雄”的行列。它立国八百余年,博取众长,兼容并蓄,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1933年在寿县朱家集李三古堆发现了一座楚王墓,这是迄今唯一一座被开掘的楚国国王级别的墓葬,多数学者倾向墓主为楚幽王。但安徽省博物馆馆长胡新民先生在《寿县李三古堆大墓墓主考辨》一文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李三古堆大墓墓主不是器物款识中的‘熊前、‘熊悍,也不是‘王后,而是不见于器铬的楚哀王”。(胡新民《寿县李三古堆大墓墓主考辨》,《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此论颇有道理。由于此墓被军阀盗掘,4000余件文物流失惨重,只有691件青铜器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这些青铜器“普遍具有粗壮、雄浑,不尚雕饰的风格”,皮道坚先生称之为“是工匠艺术家杰出的艺术智慧和创作才能,为我们留下的一批很能体现楚文化后期青铜器艺术崇高风格的典范作品。”(皮道坚《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

“铸客”大鼎,俗称“楚大鼎”。在现已发现的东周三足圆鼎中,它要算得上是第一大鼎了。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浑圆的器身,粗犷硬朗的侈耳,三个粗壮有力的浮雕涡纹兽面蹄形足,与简洁明快的纹饰遥相呼应。使得整件器物具有一种雄浑凝重、气势不凡的力度之美。此鼎虽铸造于楚国大厦将覆之际,但此器仍能让人感受到这个诸侯大国咄咄逼人、气吞山河的王者气势。(图十一)

楚王熊肯匝鼎,是一件造型新颖的铜鼎。鼎身呈浅盘状,前端有一外突大流,一对附耳向外曲张几近平直,腹部用突弦纹装饰一周,蹄足上部浮雕兽面。此器虽作风简朴,但却不乏阳刚之气。(图十二)

兽耳撂,圆口,直颈,两边有对称兽耳套环。肩部丰满,鼓腹下收,使得整个器物显得敦实矮小。腹部通体用模印羽纹作装饰。这种造型的晷与中原地区的爨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而与蔡侯申墓出土的自名“盥缶”的器型类似,因而这件兽耳晷是用于盛水的器具,而非酒器。它与中原文化系统的晷,在使用功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环大鉴,高45厘米,腹围222厘米,口径77厘米,重69.4千克。是我国已知的最大最重的鉴,可谓鉴器之王了。它大口,深腹,通体没有纹饰,只是在腹部微鼓的地方,铸有四个对称的衔环铺首。整个器物看起来厚重壮美,朴素无华,与传统楚器那种纤细秀美、瑰丽繁缛的风格形成了强烈反差,可以说它引领了青铜装饰艺术“以素为贵”的新风尚。(图十三)

展翅攫蛇鹰,据专家考证,此物可能是某一器物上盖的捉手。这是一件具有生命动态美感的青铜雕塑艺术品,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只威猛矫健的雄鹰形象。它头部前伸,展翅欲飞,尖锐有力的双爪下紧紧抓住一条扭曲挣扎的双尾蛇,表现了胜利者的傲气。就造型乃至纹饰上看,它已从往昔的神秘,威严中走向自然,也是艺术由附庸走向独立的轨迹。(图十四)

四连鼎,1972年出土于太湖县。它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由四个典型的战国晚期楚鼎组成,四鼎相同,腹部相连。有六个附耳、四个高蹄足。最为绝妙的是,足的中部是活动的,可以向内折叠,内折时四鼎变得卑矮,撵起时则鼎底架空,这种独特的用法可能是为了便于收藏、搬运。(图十五)

闻名于世的鄂君启金节,1957年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节用青铜铸成,形如剖竹,铭文用金丝填嵌,分车节和舟节,是战国中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凭证。舟节规定水路运输范围包括现在的长江、汉水、湘江和沅水等诸水,车节规定陆路运输范围包括今天河南南部、安徽、湖北和湖南等地。车节还明确规定了禁止运输用于制造兵器的原材料铜、铁,制作箭杆的材料箭竹和制作甲胄的材料皮革等。它是研究战国时期封君,交通、地理、商贸、税收和符节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图十六)

在我国青铜时代,在江淮之间,也就是安徽这片地区。也有自己的青铜时代,它与大时代相比,确确实实有自己的特色。其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猜你喜欢
屯溪青铜器器物
晚清民国屯溪河街兴衰史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屯溪老街石板路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