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春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众多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见,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伦理失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01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08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异常迅猛,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53亿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庞大群体,上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众多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自身素质如是非辨别能力不强、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差等主观因素;有网络自身特点等客观因素;有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网络空间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学校和家庭对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忽视等社会因素。
一、网络自身因素影响
(一)网络的开放性、跨地域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良莠不齐
网络使人们形成了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网络的跨地域性决定了有些信息在国外是允许的、合法的,一旦传到国内就是非法信息、有毒信息,如黄色色情图片。在网上,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进行严格的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各种淫秽、邪恶、迷信、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大量的不道德信息侵犯着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抑制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
(二)网络的隐蔽性、难以监控性,容易造成网上不道德行为,也使网络犯罪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隐蔽性,客观上为肆无忌惮的感情发泄提供了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危机自身利益,这种隐蔽性,导致管理上难以控制的弱点,致使一些私德尚可的人毫无约束而无所不为。在缺乏控制的空间里,青年学生本身自制力和责任感比较弱,其伦理观念不成熟,致使产生不道德行为。另外,网络的隐蔽性,使网络犯罪成为可能,在网络世界里,犯罪主体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极易使犯罪主体产生侥幸心理。有些大学生处于好奇心或其他诱惑,侵犯他人隐私,盗窃网上资料或袭击网络系统等,使网络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网络犯罪。
(三)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弱化了大学生交往中的规范意识,易导致信任危机的发生
在网络这个交往媒介交流平台中,没有神情、面容的参与,双方的交往全靠语言符号塑造,他们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扮演为自己理想中或意念中的角色,也可以敞开心扉展现真实的自我,他们可以摆脱传统权威的束缚,更多地追求自己的爱好、兴趣、施展自己的个性,这一切都依赖于主观意愿。在这种匿名的情境下,有的大学生自控力瓦解,认为在网上说任何话、做任何事不需要承担义务和责任,甚至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大学生在网络中养成的虚假言行习惯,很容易带到现实社会中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容易以虚假面目去与人交往。这样就导致人际交往的真诚性受到很大质疑,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一)大学生好奇心强,自我约束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追求新异刺激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新现象会产生好奇、模仿、尝试的心理,大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行为特点,在进入网络世界时变得更为突出,网络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而神奇的世界,许多大学生是因为好奇,追求刺激,才接触到网络色情、暴力信息。另外,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作为最早的独生子女群体,通常承载着两代人的宠爱甚至溺爱,家长们很少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学校在考试体制的限制下,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品格培养。在很多时候,大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危害性,也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但因为缺乏自我约束,经不起网络的诱惑,而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渴望情感交流,发泄情绪
大学生处于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他们对情感世界中或喜、或悲、或乐、或愁、或爱、或恨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需要平等、自由的交流和宣泄,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了解和理解,希望有一个较大的自由空间,以放飞自己的个性,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另外,大学生作为高考竞争的受益者和优胜者,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之下的他们,渴望在身心上得到调整和休息,他们希望通过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平等、和谐、自由的网络环境,使他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的烦恼和压力,产生一种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不受任何干涉的无限自由感,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下,很容易走向消极的负面,随之产生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有些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抛弃社会责任,丧失应有的道德感和法律观念,而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导致一些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外,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对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了解不多,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并不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看作是一种犯罪,而仅是一种智力游戏或者技术上的挑战。一旦实施成功,犯罪者的主观没有做错事后的负疚感,心理没有罪恶感,反而会得到自我满足,其他同学也将他们视为“人才”,投以崇拜的目光,犯罪者甚至还会产生成就感,把自己看作“网络英雄”而以此为荣。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不良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环境,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和不良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是溺爱型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代替,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个性,极易发展形成不良的偏好。二是失和型家庭。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结构不健全,特别是单亲家庭,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关爱,这类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里找到精神安慰。三是打骂型家庭。家长教育孩子采取打骂体罚等形式,直接后果是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四是放任型家庭。有的家长对孩子思想上的变化不了解,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所有这些都会刺激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在网络中寻求寄托。
(二)商业网站的趋利性影响
商业网站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强化“注意力制造加广告”的赢利模式,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的网站广告条,名称极富挑逗性的网上聊天室,几乎赤裸裸的色情图片与视频充斥着网络。网络游戏服务商们也挖空心思制造诱惑,即使平时在学校里可能是个普通得几乎可以让老师和同学忽视的学生,但在游戏世界里,他却朋友甚多,很多大学生网民喜欢上了网络游戏中那种英雄的感觉。在由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里,大规模的杀戮可能只被当作一种游戏,而横陈的尸体也是一连串的数字,被符号异化了的大学生会对一切无动于衷,他们的正义感、道德感为符号所麻木,导致人格扭曲和异化。
(三)众多网吧监管不力
在很多学校周边不到200米以内,都有网吧存在。网吧的经营者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其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设法拉拢学生通宵达旦地埋在网吧里面,有少数网吧甚至是违规经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互联网服务场所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要对互联网服务场所(包括网吧)中含有色情、赌博、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内容进行查处,但大多数网吧老板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我行我素,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显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长时间地沉溺于游戏、聊天、交友和某些诱惑、刺激里面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伦理失范问题已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导致人格异常、上网成瘾和网络犯罪。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使大学生网络伦理在良性合力的推动下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国秀,闫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3).
[2]钱钟坤.青少年学生网络伦理难题的成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张红薇.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范与治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4]刘志刚.以人文精神关注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5]严国华,苏燕.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J].江西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