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堂
摘要本文认为,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仍然延续既有的以“社会需要”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已经作用有限。只有走人学化的道路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明媚的春天。而思想政治教育走人学化的道路必然性和走人学化道路的可能性就成了本文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化 构想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缘起
在思想政治教育20多年的学科化建设历程中,理论工作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侧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逐步由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由分散性走向系统性,形成了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共识。但同时也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完全一致、与“思想”属性不完全相符合、与相关学科区别不明显、与科学理论规定性有差距等各种具体的问题。深思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远离了现实的人,仅仅从社会需要来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仍然延续既有的研究理路是无法走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的,我们只有另辟思路才能迎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而这条康庄大道就是人学化的道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最初的出发点还是最终的旨归,不管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的、价值、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方法和管理,他们都离不开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具体的实践上还是在其理论研究中都与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题中之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为何要走向人学化,如何走向人学化,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走人学化道路的必然性
2.1 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必然要求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界的大多数学者都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社会作为立论的“元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本质或者说社会物质基础(利益关系)、社会功能和社会普遍价值导向来阐述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社会历史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工具。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寻找合理性根据。如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便是证明。客观地讲,这种“社会需要”的研究模式有它的合理性和可取之处。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研究模式存在视界狭窄,理论学理性较差等缺点。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来看,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具体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对象、内容、方法等之间的矛盾运动和客观规律。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更为宏阔的存在与发展,则尚未在自觉的层面上纳入其关注的视野。此外在学理和手段之间,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更关注“为何教育”、“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什么”的深层研究。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发展方面、在解答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乏力。所以邓小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曾经反复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模式,存在远离马克思主义关注和研究人的生活世界,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主题和根本的价值倾向,不大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为学术而学术,见物不见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在生动发展的实践面前继续持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和理论穿透力,要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合理性,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构建的诸如人的本质的揭示、人的价值的选择、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讨以及有关人的劳动解放理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一系列的“意义世界”中,找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论和实践困境的坚实基础,高扬马克思哲学的人文价值关怀,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化。
2.2 回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们将“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化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甚至GDP是硬道理,于是就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而对整个社会发展有所忽视,这突出表现为人越来越被物化,许多人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功,甚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城乡、地区、东中西发展很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人们的价值观扭曲,道德严重滑坡,重视资本的价值,轻视劳工的价值,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同时,随着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多元化、思想意识多样化等现象出现,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和个性化追求愈来愈明显,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与张扬,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与弘扬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人的主体性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依据。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弘扬、培植人的主体性,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实现从“以社会需要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走人学花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人为目的,又以人为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才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执政党维护自己统治、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具性价值。
2.3 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成立的内在价值使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的真正依据是其内在价值,而不是其外在的目的―手段价值。“人文社会科学门类都是由价值来主导的,不管其是否坦诚表明,或者秘而不宣,都离不开自己的价值目的,有的甚至是专门为一定的价值目的而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目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先导性因素。但是我们以前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往往只注意其价值目的,而忽视其内在的价值特质。其实,价值目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手段价值,其是否可能是由其独立于结果的内在价值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其内在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知识体系不同的能够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需要的内在价值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价值,也可以称之为目的——手段工具价值,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定需要的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的是否可能,首先是决定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内在价值特质,而决非像有一种观点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政治的工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就在于它是人存在发展的内在方式。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人学化的初步构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真正走上人学化道路,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
首先,要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内在价值统一学科名称:名不正,则言不顺。学科名称的统一关系到本门学科的生在和发展。目前有各种各样的提法,暂时不统一,是正常的。学科名称与学科研究对象是密切关联的,学科名称是学科研究对象的意义指称,是其研究对象的内涵的概括。目前名理论界大约有9种称谓,如思想政治工作学;思想政治工程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行为学;思想政治管理学;思想政治学;政治思想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各种名称均有其合理的因素,都各有千秋,但都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建议,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指称这门学科是贴切的,是同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一致的。它能够准确地涵盖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因他要实现的任务。
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述来确立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当有自己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对象。然而,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工作本身没有规律。我们认为,前面一种提法更为科学,因为它既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理论特点,又反映了这门学科的时间特征。
第三,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构建这门学科的范畴系列和理论框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目前还存在着多种意见,有的同志主张“思想和行为,教育和组织”两对范畴,有的人认为“四对”、“八对”、“十二对”或更多。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人论作为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可列举如下一些主要范畴:主体与客体、动机与行为、内化与外化、个体与群体、潜能与价值、健康人格与畸形人格等等。这些范畴既能在马克思主义人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又使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普遍本质的概括反映。
最后,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方法论原则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自身的人学研过程中批判继承了前人文明成果,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最科学权威的人学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应把批判继承作为其方法论原则。从有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经过长期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经验之上,加以理论概括才最终形成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它又批判地吸收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当代西方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论在研究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全面发展时,采用了系统方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人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就要求我们采取系统方法去研究分析影响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并在工作中采取齐抓共管的方式,以期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释
余仰涛,熊习岸.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2003(7).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5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09 .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的价值因素及其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