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义
在阅读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了批注式探究性学习法,发现相当有效。现将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一、引导探究,学会发现
探究不是盲目的,特别是尝试此种教学模式之初,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感到一片茫然。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根据语文学科学习的目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一个初步的探究学习框架(即探究学习范围)。例如小说、记叙文、散文等可探究学习的内容有:(1)了解一位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一组字词;(3)评价一个(或一组)人物;(4)品味赏析一组精词妙句;(5)仿写一个句子;(6)发现一种写作手法;(7)概括文章内容,明白一个主题;(8)理解一个标题的含义;(9)谈一点感悟;(10)提一处疑问;(11)搜集一篇相关文章;(12)写一篇读书心得或列出写作提纲等。尝试初期学生在这个既定的框架范围内自主探究,当其掌握了方法内容后,再引导他们去除框架束缚,自由探究发现。
二、旁批作注,落实成果
学生经过充分的诵读,在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之后,会随时产生“问题”意识,并进行思考进而得出答案,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及不同寻常的答案往往是在瞬间闪现的,有时也会在瞬间消失或忘却,因此,要引导学生随时在书页缝隙间或空白处进行旁批标注,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思维成果,还可以使学生随着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再加深,对所思考问题及答案进行补充、修改、完善,更为下阶段小组讨论交流做了充分必要的准备。
三、小组交流,验证吸纳
在学生做完旁批后,按照固定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因为深层次的认知过程既需要自身探究,更需要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中,每名学生既可以验证自己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完善,又可以吸收他人收获转化为自己的学识,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使一些同学在阅读文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
得到满意的答案。
四、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陈述,这样既可以把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达到博采众长、共同提高的效果,又可以把小组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或存在不同观点的问题,再通过师生集体智慧共同解决,以此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