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娥
人有人品,水有水品。
从白居易的《湖亭晚望残水》“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我们读出的是水的灵活多变,水可以“护田将绿绕”(王安石),水还可以是江河湖海溪潭,水也可以是雨露霜雪云气,水的灵活多变的品格使得“智者乐水”(《论语》)。
《孙子·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千变万化,不变的是自己天然的高洁品格。“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我们感受到诗人用蝉饮清露来象征自己操守的那份高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我们看到的清澈无瑕、澄净见底的玉壶中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作者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人以“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袒露胸臆,表明自己的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的品行。用于仕途生涯中的“冰雪”同时也就有了清廉之意,唐代崔颢的《澄水如鉴》中说“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正应了那句“清廉如水”的古话。
“温柔如水”,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女子,其实水除了有女儿的柔顺外还有男子的很多美好品格:勇敢,坚韧,有力,胸怀宽广,不平则鸣……
李太白曰“飞流直下三千尺”,张九龄曰“万丈红泉落”,水不畏高谷,形成瀑布;罗邺曰“万点飞泉下白云”,水勇敢地从白云高处飞下。“九曲黄河万里沙”,但“奔流到海不复回”,且“抽刀断水水更流”,水的执著坚韧愈显其刚强有力的一面,直至水滴石穿、载舟覆舟:“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唐代徐夤的《水》)水有男儿宏大的气魄,它胸怀宽广,能包容万物:“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且这种包容不是一时的,它的选择是“永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种永不停止的包罗万象的姿态,才成就了它宏大的气魄:初唐诗人一开口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春江潮水连海平”,盛唐诗人一吟就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宋朝诗人一唱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哪句不是气势十足!真正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追求平,没有比水更平的地方,所以有“水平”“海平面”等词,有王湾舟行水上时的“潮平两岸阔”,有“迷津欲有问”时的“平海夕漫漫”,刘夤《雨后池上》说“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因此水被赋予“公平”的品格,不嫌贫爱富,泥盘金樽,处之如一。遇到不平,便奔腾咆哮,不平则鸣,唐代薛逢的《大水》中有“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周濆的《山下水》有“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的诗句。
给予水的品格最高评价的是老子,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本意在评价人,我们却从中窥见他对水的认识。如何理解这种“上善”的品格,我个人认为至少包含如下三种品格:
首先是奉献:善利万物,诗圣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春雨贵如油的季节来滋润万物,韩愈也说“天街小雨润如酥”;其次是谦逊,即“不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且“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下位;最后是沉静:老子在具体解释“上善”说到“心善渊”,即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那水可是愈深愈静,真正具备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沉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海水以饱经沧桑的面容静卧于天地间,它们可能就达到了一种最高境界了:心如止水。它已有足够的定力去抵御任何诱惑。
水是生命之源,人在物质方面得到水的滋养,也应在精神品格上受到其净化,从这个角度讲,人品应主动向水品靠拢。现在就让我们端起一碗普通至极的清水,和着古人留下的伟大至极的关于水的诗句,来思索由水而透出的亮丽人生、由水而透出的多彩世界吧!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