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雅娟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目的:研究高职学生在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中表现出的人格异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和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对864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的发生率为29.1%,文理科之间发生率有明显差异;(2)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的高职学生在16PF人格因子测查中,有恒性、稳定性、怀疑性、忧虑性有明显异化现象。(3)主要人格异化因子中,稳定性和忧虑性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有恒性、怀疑性和世故性对于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更有预测作用和效果。结论:高职学生较易在有恒性、稳定性、怀疑性、忧虑性上产生较明显的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网络人格异化与有恒性、怀疑性和世故性相关。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人格异化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19703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了网络世界。他们思想活跃、勇于尝新和接受新事物。他们努力获得亲密感以及避免孤独感,渴望爱和归属感。然而,大学生心理上封闭意识加强,不愿向别人倾诉,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思想还不成熟,仍然对别人存在怀疑,需要别人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关怀。对父母的逆反、教师的反抗、对同学的不信任,使得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网络,通过网络寻求自己所需的理解、支持和关怀。但是,如果在态度上超出了寻求理解和自我防御的程度就有可能出现人格的异化。人格异化体现在主体的人格独立性特征弱化甚至消失而成为受控于主体对象的物。网络人格异化者,可能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和自我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更加注重客体的自我,期望获得良好的评价,社会责任感也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学业、就业,寝室关系紧张等方面压力,使大学生又经常有很多负性情绪,如焦虑、压抑、愤怒等,但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他们往往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或选择互联网进行发泄和表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无疑又助长了他们情绪宣泄的随意性,于是许多大学生自然地穿梭于虚拟的网络之间,沉醉于刺激的游戏之中,但是这种压抑心情的频繁释放往往会使他们不习惯于自制,最终导致对网络的沉迷和行为的失范。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迟到、旷课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导致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退缩、情感冷漠等,甚至导致道德人格的沦丧,撒谎、漫骂、盗窃、诈骗在鼠标的点击中频频发生,电脑犯罪现象也频频发生。如过度使用网络,还会导致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近年来,关于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网络行为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及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者的关注。其中关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成瘾、网络交往、网恋是研究的热点。实际上,以上网上行为既可以作为独立的网上行为、也可以是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结果,所以有必要把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加以系统研究。以期对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以指导。
网络情绪情感是现实情感的延伸,但又不同于现实的情绪情感,它是虚拟的网络情绪情感行为,把现实的情感和情绪宣泄需要通过虚拟的网络交往、游戏或其他的网上行为来实现。本文旨在区分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和无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的高职学生,着重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网络情绪情感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其人格异化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对此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找相应的矫正策略。
1对象和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职业院校2007级和2008级学生。
(2)方法:
①网络情绪情感行为调查问卷:自编调查问卷,筛选区分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和无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的高职学生。
②16PF人格量表测量:此量表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经30多年的研究编制的。
③实施:印发问卷1025份,收回有效问卷864份,其中大一409名,大二455名,文科生424人,理科生440人,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高职学生的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及其预期目的实现程度状况。
以自编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调查问卷为依据,划分为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倾向组和无网络情绪情感失范倾向组,结果发现,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倾向的高职学生有251人,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倾向发生率为29.1%。其中,理科生占61.4%,文科生占38.6%,;一年级占51%,二年级占49%。关于网络情感会否得到预期目的问题,14.7%认为完全不会得到,有时还会很失望或者受到伤害,59.8%认为会得到一部分,8%认为会,但必须付出很大精力,不确定的占17.1%。(见表1)
(2)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中人格异化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中人格异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和忧虑性,其次是敏感性、世故性、再次是紧张性。在其余下的9个人格因子上,高职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与人格的比较
(1)高职学生不同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中人格异化因子相关分析。
以在有无明显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学生的人格的比较中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的7个人格特质因子:稳定性C,有恒性G,怀疑性L,忧虑性O,敏感性I、世故性N和紧张性Q4为变量,以有无明显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的分组为控制变量,进行双侧显著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稳定性与其它因子都相关,其中与怀疑性、忧虑性呈显著负相关;紧张性仅与忧虑性呈显著相关;忧虑性与有恒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怀疑性呈显著正相关。(如表3)
(2)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与人格的线性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与人格的关系,本调查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高职学生有无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为因变量,分析16PF人格因子中突出反应的几个主要人格异化问题: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世故性、紧张性的回归效应。分析结果为调整后R2为0.057,F值为7.428,其中显示有恒性、怀疑性和世故性对于所分析的人格异化更有预测作用和效果,其次为敏感性,而稳定性、忧虑性、紧张性等人格相对而言预测效果较小。(如表4)
3讨论
3.1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行为的健康状况
3.1.1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行为的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情绪情感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呈现出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可能是因为高职教育方兴未艾,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使得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认同感极低,他们大部分是由于高考失利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自卑感严重,抱负水平不高,学习动机不强,目标不明确,又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勃发的青年时期,对许多事物的感受显得偏激而固执,而且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经验,加之学业和就业压力较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自由性和网络的极大诱惑力,自制力不高的高职学生便通过虚拟的网络宣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郁闷,暂时在虚拟的网络里寻求情感的慰藉并逃避现实的压力。调查也显示理科比文科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行为失范倾向,理科学生出现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相当于文科学生的1.6倍。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与理科生面临着比文科生更重的学业压力有关。由于专业性质的差别,理科生课程相对较难,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加之高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难以应付繁重的学习,听不懂的情况下,又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害怕被耻笑,久之越发难以跟上学习进程,加之本身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又有学习无用论的错误观念,导致最后放弃学习,本身又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也相对闭塞,逃课、旷课后闲散无聊,于是网络便成了他们打发时光、寻求情感慰藉的最好选择,而网络的便捷性和诱惑性又使他们更加依赖网络。
3.1.2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对现实情绪情感满足的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倾向的高职学生中,在网络情绪情感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回答中,虽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会满足一部分,但也有14.7%的表示完全不会得到,有时还会很失望或者受到伤害,8%的学生表示会得到,但必须付出很大的经历。这一结果表明,网络为大学生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但并没有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大部分只得到一部分满足,近百分之十五的学生不仅没有通过网络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且有时还会很失望甚至受到伤害。说明,在网上,有些大学生看似火辣的感情和深沉的思想,其实虚无飘渺不可信。网络交往毕竟是一种虚拟的交往,虚拟交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一时解脱现实的烦恼,找到一时的情感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现实的人的情感需要,不能真正解脱显示社会人们心灵的孤独,反而会使一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网络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更大的疏离感。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总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他总要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人的情绪情感只有在现实社会中才能真正得到宣泄和满足。所以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增强人际交往,而不是逃避现实,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3.2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行为中人格异化的特点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结果显示,有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的高职学生和无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倾向的高职学生在多项人格特质上有显著差异,说明有网上情绪情感失范行为的高职学生存在人格异化现象。其中人格异化最明显地表现在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和忧虑性,说明高职学生在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中最易在以上四个人格因素上产生变异。如果在现实人格上表现出稳定性的低分特征,如情绪容易激动,易产生烦恼,易受环境支配而心神动摇不定等等,而在虚拟的网络上他们可能会呈现出稳定性的高分特征,如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能以沉着的态度应付各种问题。如果在现实人格上表现出有恒性的高分特征,如有恒负责,做事尽职,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善恶分明,而在网络上则表现出有恒性的低分特征,如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甚至有时会不择手段地达到某一目的。在现实人格上表现出怀疑性的高分特征,如多疑、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而在虚拟的具有匿名性的网络上则能表现出怀疑性的低分特征,表现得相对随和、信任、和放松,善于体贴人。反过来,现实人格具有怀疑性的低分特征的人,在网络上也可能表现出怀疑性的高分特征。具有忧虑性人格异化的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本来是忧郁抑郁、烦恼自扰,易于内疚,通常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甚至沮丧悲观,经常患得患失,自觉不如人,缺乏和人接近的勇气,但一到了网络世界,却变得安详沉着,信心满满,有安全感,游刃有余。虽然个人的人格特征无好坏之分,但类似这样的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巨大反差,对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和发展中的大学生来说,使自我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不能客观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烦恼,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而高职院校的心理工作者应该十分注重在稳定性、有恒性、怀疑性和忧虑性上出现的异化。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异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经产生就永远存在下去的。在大学这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较易出现这种特定现象。异化是人的主体性觉醒之后,对于客观、外在事物对于人的主体性的支配与控制的自我认知,只是这种认知是一种错位的认知而已。这就提示我们除了积极关心这类学生外,我们更应建立发展的观点去处理问题,从而减少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3.3高职学生网络行为与人格的关系
(1)不同网络情绪情感行为的高职学生人格的比较表明:不同的网络情绪情感行为与其人格因素密切相关。在主要的人格异化因子之间,忧虑性和稳定性呈现较高的负相关,说明现实人格表现为忧虑性高分特征的大学生,网上人格则呈现稳定性的低分特征,即越是忧虑抑郁、烦恼自扰,情绪越激动,越容易产生烦恼,越不能面对现实。这些大学生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压力,就会逃避到虚拟的网络寻求暂时的庇护。
(2)高职学生网络情绪情感行为与人格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恒性、怀疑性和世故性对于网络情绪情感失范行为更有预测作用和效果。说明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缺乏责任感,多疑心、不信任别人、刚愎、固执己见、世故性低的高职学生更可能选择网络发泄情绪和表达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工作者也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加强现实的人际沟通,在道德领域加强责任感的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迅捷的信息,为情绪情感表达提供了一个途径,促进了人际交往的多元化,然而网络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需求,过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还会造成人格的异化。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健康有效使用网络,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智冰.高校学生网络人格的异化与对策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2]王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格异化与干预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4]王贤卿.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心理困境与道德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8).
[5]严玲,王梦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第八届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2009.
[6]代显华.大学生网恋及其问题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3).
[7]王海洋,王贵贤.虚拟交往的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7.
[8]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合[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